“老一代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不一样了。”在天台县白鹤镇西涧村的田地旁,褚天沪看着正在修整土地的农用拖拉机感慨。8年前,褚天沪还是证券公司里的上班族,当时33岁的他未曾想过,自己与家乡的土地,还有这么一段不解之缘。
“当时,父亲承包了数百亩土地,承包期基本都是10年,我想把父亲没做完的事做好,把土地继续管下去,对村民们有个交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褚天沪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主动挑起了这份“种粮大任”。
理念更新,新农人善用新农具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褚天沪从小看着父辈弯着腰佝着背在田里忙活,费时费力,于是,“让种田更轻松”成了他心中的一个执念。近年来,高科技农机装备不断涌现,科学管理体系不断创新,为传统种田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这位“新农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农用无人机喷洒、高速插秧机播种、生产线育秧、科学研判下苗……在褚天沪承包的农田里,各种现代先进科学“农技”和“农具”轮番上阵。这条两代人传承的“兴农路”,也发生了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的新变化。
“人工皮管喷洒的传统作业,需要一台机器外加3位农民配合,一人操控、一人拖曳皮管、一人喷洒,一天下来顶多完成50亩地,但使用农用无人机打药、施肥、播种的话,只需要一位飞手操控,一天就能完成400亩地的作业。”褚天沪介绍。
褚天沪明白,田依旧还是那块田,但是种田的理念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就得利用好新科技,不断学习新知识。
除开农忙时节,褚天沪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线上联系农业专家、与农业大户交流经验,学习种植管理技术、高效节水技术、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性及不同阶段病虫害防治、施肥用药和除草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将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模式创新,水缺口成新“出口”
创业路上,褚天沪利用自身所在的合作社,主动把天台产业发展、种植技术及管理经验传授给村民。与此同时,褚天沪还在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模式。
“我准备在这230亩土地上采用水稻‘旱种水管’的种植方式,其他230亩仍然采用水播机种的方式,做一个对照组。”去年,褚天沪在平桥镇贤投村附近承包了近500亩土地,他口中的“旱种水管”栽培模式,是指在旱整地情况下进行水稻直播,待水稻出苗后再建立水层进行管理的一种节水栽培模式。这样的栽种模式,免去了育苗、泡田、打浆、插秧等作业环节,仅在需水量较大的生育时期进行灌水作业。
据了解,前期平均可为每亩土地减少50%的水资源投入,亩产量预估可达到中等以上产量水平。用褚天沪的话来说,就是不用在灌水高峰期和别人“抢水”了。
试验田里,经过精准设置的旱种直播机正在进行播种工作,随着轮胎转动,开槽、播种、回盖土壤等动作在电脑控制下自动完成,12行种子整整齐齐地在土壤深处均匀铺开,静静等待萌发。这样一来,种子直接入地生长,水稻分叶不再受水肥气热光等多因素的影响,所需的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
褚天沪说:“机械化、智能化种植手段具有缩短环节、节约水源、产量稳定等优点,这一旱种水管种植肯定是未来的潮流。我如果试验成功,那这种方式就能推广开来。”
一辆辆农机驶过土壤,一颗颗种子埋入土壤,褚天沪的心也愈发踏实。如今,曾经跟在父亲后头学种植、看粮食的小孩,已经成了全镇粮食亩产最高的种粮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