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谋划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并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方面明确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举措。
农业新业态是对传统农业业态的创新
农业新业态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性
当前我国农业新业态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服务型新业态是农业与服务业横向交叉融合,产生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会展农业、景观农业等,以发挥农业的服务功能为主,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三产转型。创新型新业态是高新技术对农业渗透融合所形成的生物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整合型新业态是农业子产业之间的融合,产生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组织型新业态是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组织方式变革衍生出的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等新型组织业态。综合型新业态是通过现代技术集成应用,使农业生产展现出类工业化属性,推动农业高效集约生产,如植物工厂等。总体上,创新型新业态和综合型新业态是高新技术依存型业态,具有技术含量高和技术壁垒性强的特点;整合型新业态对绿色生产技术要求较高;服务型新业态和组织型新业态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容易模仿或陷入同质化竞争。
农业新业态受到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市场需求的拉力源自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层次和品质要求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力是指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高端农业装备和生物技术等农业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渗透和运用,迅速突破农业产业界限或实现农业内部子产业融合。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张力来自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促使农业纵向链条延伸和横向多重功能并行,使农业发展脱离传统业态的轨迹。农业政策的引导力来自于国家推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落地和农业支持制度转型,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成长,促进农业回归多元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朝着融合化、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农业新业态对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显著
农业新业态主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重构利益链,让农民从种养转向二三产业,从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从农产品生产者向土地出租者、农业工人、股东等多重身份转变,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扩大增收渠道。近年来,马鞍山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方向,通过建设农业园区、聚合产业集群、培育经营主体和创建特色品牌等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延展农业链条,培育出一批功能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新业态,有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