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根64kbit/s的国际专线让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那时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小小的网线不仅点亮了一方屏幕,还留下了开启新时代科技大潮的伏笔。
三十年后,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闪烁的光标推动着产业间的延伸与耦合,更多的新空间与新可能让新职业遍地开花,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增长极。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互联网新业态推动着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加速萌发,更多的就业选择也为更多人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快手大数据研究院梳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三十年间的职业生态的变迁历程,发布了《互联网三十年新职业图鉴》,揭示了互联网新职业之间紧密协同发展、共同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生动图景。
一块小屏,孕育五花八门新职业
2018年起,已经以实体店形式服务了周边乡里数年的邓燕,又开始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帮助更多远在他乡的农民。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她的直播不仅内容专注玉米领域,还按照农艺节点做出选题,覆盖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她说,“农民透过快手可以看到,我不仅推广农技、销售农资,还会在每年的夏天回访农户,验证技术和产品的效果”。
一位新的农技人,能够通过互联网影响数十万农民,这在数字技术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件很难料想的事。过去的农技人的职业离不开大量的田间地头考察,往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收集和整理信息;如今,互联网也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属性,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分析数据,更精准地传递农技知识,服务更多农民。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突破10亿人,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近10万亿元……互联网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不但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引擎,也为日后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转变打下强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新经济、新服务、新需求的出现,不仅开拓了就业新领域,有效发挥了各类服务平台直接、间接带动就业的独特效应,还带来了分工的精细化和职业的新旧更替。
一次“上新”,开启缤纷斑斓新人生
“每10名职工,就有两名新职业从业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给出了如上数字。当“经济”遇上了“互联网”,就业机会、就业群体甚至就业生态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不到两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标注为“S”),共有97个,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越来越多新的就业形态,逐渐演变为标准清晰、任务明确的新职业,不断满足着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精细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例如,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生态推动传统职业视频化转型及数字类新职业发展,带动普惠型就业创业。据了解,快手平台孕育和催生了174个新职业,累计吸纳和创造了超过4022万个就业岗位,八成以上的传统职业开启视频化转型,反映了职业演进、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和趋势。
“短视频直播生态下的就业顺应了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新潮流,也符合人力资源合理布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成为平台经济促就业的典型实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范巍说。
一段“网事”,促进提质增效新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它所蕴含的意义既在于为千家万户提供赖以生存的机会与保障,也在于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庞大的人才和生态基础。
“越来越多的新青年群体正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就业和创业,不断拓宽职业路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日辉表示,数字技术、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新职业生态是一个闭环,短视频直播平台对新职业生态的创造,打通了数字技术到产业数字化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进入深水区。
三十年的中国“网事”历历在目,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互联网,不仅彻底融入人们生活和工作,也赋予了人们开启更加大胆想象的空间与力量。一块小屏连接起的大世界,还将延伸到更广阔的远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