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力发展经历了比城市更加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以前,当城里人用上电灯时,农村人还在点煤油灯;当农村人终于用上电灯时,城里人已是彩电冰箱一应俱全。如今,“户户通电”工程将电网触角伸向偏远山村,新农村电气化工程让农民不仅用上电而且用好电,加之赶上“家电下乡”的潮流,农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电气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城区供电分公司城关营业班班长江平是一名从业30多年的老电工,自1989年进入临夏电力公司,有幸参加了电网改造至今所有的电网建设,见证了临夏电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在倾情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电力成为助力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路径,使广大群众经历了从“没有电”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历史转变。
“回想起我刚记事那会儿,临夏的农村几乎还是一片漆黑。”江平眼神落在不远处的电杆上,似乎脑海中翻涌着当年的记忆,“那时,晚上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从堂屋到厨房,端灯要用手遮挡着,生怕被风刮灭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临夏农村电网改造进入了快车道,成为推动临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
江平作为这一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职业生涯就是临夏电力人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从最初手持木棍、肩扛铁锹,在崎岖的山路上徒步巡检线路,到如今通过高清大屏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态,利用无人机进行高效巡检,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电力人精神风貌和工作效率的巨大飞跃。
“我们在临夏县黄泥湾村开始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时,由电力公司出资购买和提供安装设备及技术队伍。大家基本住在村上,每天天刚亮,就带着干粮靠肩扛手抬,一步步把电线杆立起来,群众都很配合,积极抬运电杆,到处都是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场景。”江平说。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临夏农村电网改造步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江平自豪地介绍:“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电网全覆盖,还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快速抢修,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接入,让临夏的农村电网更加绿色、环保。”
75年间,临夏农村电网实现了从“有电用”到“用好电”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低压线路到如今的高压电网覆盖,从人工抄表到智能电表普及,从单一供电到多元化能源供给,每一次变革都凝聚着电力人的智慧和汗水。特别是近年来,国网临夏供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改造升级老旧电网,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电力的充足供应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