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关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可以提高农业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迎来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其催生的正是农业领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特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种基于高新技术的生产力质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重塑的基础,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对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农业现代化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必然伴随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而当农业领域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催生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学术前沿》编者

深化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认识

摘要: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对“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把握,不能将其简单化为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的物理复合、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或者利用高科技改造农业农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先进生产力质态固然具有高科技和创新特征,但具有高科技和创新特征的生产力并不能自动、天然地成为新质生产力。探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厘清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在“质”上的区别,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制度特征和政治经济原创性理论贡献的学理认识,并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格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定位,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如此,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更好地推动符合“质”的要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

作者:温铁军,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逯浩,新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摘要:加快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够从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等各方面革新农业发展的要素基础,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要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推动农业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难点,以绿色可持续为原则,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底线。为此,要加大农业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全过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构建新型食物供给体系。

作者:姚毓春,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大国小农”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兼论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卫龙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求是特聘教授

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摘要: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举措,新发展格局从构建安全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提升全球农业治理话语权三个维度为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面临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等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环境不确定、农业培育复杂、农业短板突出等诸多挑战。未来要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立足农业的特殊属性并遵循演进的基本逻辑,强调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协同发展,注重在因地制宜发展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四个方面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作者: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理念转变和产业发展上高度耦合,应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形成包含价值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五链融合”作用机制。其实现路径包括:统筹施策补齐短板,推动政策协同;深化农业科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优化生态农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队伍。

作者:李宏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新质生产力助力粮食生产的逻辑理蕴与主要途径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装备驱动、设施筑基与政策改革。生产力变革转换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人均劳动产出;降低生产风险,提升土地产出水平;缩短作业工期,提升抢收环节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绿色发展效能;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生态循环能力。未来,要注重科技创新赋能,稳定粮食安全向“前”突破;装备力量驱动,引领粮食生产向“深”迈进;设施建设筑基,提升粮食产能向“新”拓展;政策改革蓄势,推动粮食产业向“绿”转型。

作者: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宗义湘,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以新质生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不仅需要基于对农业及其多功能性的理解,明确农业多功能性发挥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力方向,还需要围绕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培育需求,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构建多利益方公平参与和多渠道协同融资的激励机制。

作者:谭淑豪,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及发展方式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从生态学视角来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生态内涵;同时,在新发展阶段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升耕地土壤健康水平以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历史使命。为此,需要全面树立健康引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构建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以及资金保障体系。

THE END
1.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何处着力?——对话张合成罗必良王晓庆王晓庆 水木数字农业科技集团董事长 甘元田 湖南省浏阳市南川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新宁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锚定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生产韧性的大幅提高、生产收益的大幅增效等几个基本目标。 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404/t20240425_13157504.html
2.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农业农村解决方案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与步骤 效益分析与评估 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 总结与展望 第3张 下面介绍引言。 第5张 那么,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农业农村呢?首先,我们要构建数字化农业平台,把农业生产环节智能化。想象一下,通过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精准地种植、智能地养殖,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其次,我们要打造农村电商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094929/article/details/137827741
3.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外延潜力与挑战和发展思路摘要:为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产品、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方式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和标准制定原则;并以大食物观和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大农业、现代种业和https://www.zgcsswdx.cn/info/10167.html
4.广东农垦冯彤:数字赋能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伙伴计划”将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数据资源优势和广东农垦的产业资源优势,通过数字赋能产业,为合作伙伴的相关产业解决销售、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等问题,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喷涌而出。 新华网:在伙伴计划中,广东农垦集团是如何帮助合作城市来打通农业产业合作的产供销渠道链路的? http://www.xinhuanet.com/house/20240202/7fb385b57900468d8125e19bb0ef74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