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首次在其中出现,并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而新质生产力作为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将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造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金融模式和手段,金融机构们不断深入赋能产业链上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企业,塑造产业链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金融活水;另一方面,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作为与信息、数据深度融合的行业,以科创创新驱动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而以大模型等为代表的AI技术受到空前重视,被视为行业变革的“新质生产力”之一。
01
数字赋能,助力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支持科创企业和产业链上具有新质生产力潜力的企业的发展,也成为金融机构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线之一。
“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今年1月已经专门印发文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万家,获贷率46.8%,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1.75万家,获贷率为54.2%,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
不过,仍有大量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仍有海量缺口。面对这一缺口,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们,发挥自身技术和产品优势,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精准滴灌给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科创中小微企业们。
而民营银行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大众,与产业链企业相伴相生,深入服务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是其发展初衷、使命和差异化路径。
以微众银行为例,该行充分发挥数字银行的优势,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引入人才信息、知识产权、交易数据等多源数据,为企业提供线上化、操作便捷、额度更高的科创贷款产品,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稳步成长壮大。
截至2023年12月末,微众银行科技金融在全国20个省及直辖市、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其科创贷款产品已吸引近43万家科技型企业前来申请,已申请企业占全国科技型企业总数近20%,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渗透率达27%,累计授信超3800亿元。
以众邦银行服务的客户——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湖北神丹”)为例。该公司是一家融种蛋禽养殖、饲料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众邦银行深入湖北神丹实地调研走访后,根据该公司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便为其精准匹配了银行敞口银承业务、“农链贷”和“众链贷-邦E链”3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通过定制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企业的上下游,众邦银行为这条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数据显示,众邦银行已服务湖北神丹14家供应商及其上游10家包装及农产品贸易商。
而与上述银行同样的金融赋能案例已不胜枚举。如今,通过精准融入产业链企业全生命节点的融资需求,创新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们为产业链发展升级提供了稳健的金融保障,进一步激发出产业链活力和增长新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02
科技创新,驱动金融新质生产力迭代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经济新常态下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等因素叠加下,国内金融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机构迫切需要通过彻底的数字化转型来提升差异化和精细化的经营能力,通过降本增效来打造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依旧是“科技创新”,这既是行业自身发展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持续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邦银行方面,从成立之日起便坚持以科技立行,将科技创新作为全行发展方略,从系统架构和底层设计着手,不断巩固数智化发展根基,“稳态无形”地构建一系列标准化的科技治理机制,“敏态贴身”引领业务发展。
凭借长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累,众邦银行能在赋能产业链发展中释放出强大后劲。例如,针对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不透明、财务报表不规范的情况,众邦银行创新应用先进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自主研发打造了“司南”“天衍”“倚天”“洞见”“众目”五位一体的大数据风控系统,基于丰富的B、C端交易数据、客户数据、信用数据,以及快速精准的数据采集能力,全面实现了贷前、贷中、贷后等所有环节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而在大模型风潮席卷全球之下,金融大模型也逐渐被视为金融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与提振消费和赋能实体经济密切结合的领域,消费金融机构也在科技创新和大模型应用方面不断发力。
他指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金融大模型虽然尚处于技术探索和试点应用的并行期,但已经开始应用在多个金融业务场景,预计在未来的2-3年,大模型的应用会逐渐成熟,飞速增长。
周晨卉认为,“大模型具备的海量知识和高度模块化的AI能力,可以加快风控模型迭代步伐,提升模型的信息容量,让风控模型更加贴合业务经营情况。”
作为IEEE金融风控大模型标准制定的参与方,中原消费金融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实力,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此基础上,中原消费金融搭建的红岸机器学习平台、雾伞特征工程平台、阶梯变量加工平台、雪地模型部署平台等四大平台,不仅可以准确判定客户是否为“合格借款人”,还能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差别化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