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理念转变和产业发展上高度耦合,应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形成包含价值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五链融合”作用机制。其实现路径包括:统筹施策补齐短板,推动政策协同;深化农业科技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优化生态农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业生态产品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0.007
李宏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著作有《绿色发展:走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论文)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如何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机理和作用机制,需要学理上的系统剖析。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机理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就业创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共同富裕。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够在保护农业生态基底的基础上,以可持续方式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农村产业绿色转型,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富。因此,两者在内涵概念、产业发展等方面有耦合之处,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意涵。目前,学界将新质生产力具体到农业领域的研究尚少且偏重理论分析。有学者认为,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数字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还有学者认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增产、节约、延展和生态化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3]结合学者对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指以颠覆性农业技术为代表,在农业技术、经营模式、市场机制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的全新生产力。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生产经营理念主导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等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从产前绿色投入品开发使用,到产中绿色技术模式的创新,再到产后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全链条、全流程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
据上述分析可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价值导向、产业发展要求、评价标准上存在一定共通性,蕴含着丰富的耦合机理,并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实现了高速增长,从数量上解决了供应不足问题,但在质量方面、结构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产出优质的农业生态产品是重要基础。以新质生产力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来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形成“五链融合”作用机制,通过前端价值链的价值导向到中端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赋能要素提升和终端评价标准的内在嵌入,动态协同、多元互动,推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可持续实现(见图1)。
政策链: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政策完善是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生产力相互协同、共生共促的新型生产关系。但是,审视现有的农业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仍然面临制度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的需要。一是顶层制度设计存在不足。制度设计中政府主导作用显著,各类市场主体高度依赖政策工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制度联动相对迟钝。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间出台涉及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存在不一致或“政出多门”的现象,缺乏相对统一连续的农业绿色政策,导致出现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的“合成谬误”。因此,促进制度优化是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
产业链: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持续升级。产业升级是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支撑,产业生态化升级和生态产业化转型是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当前,传统农业产品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特点明显,其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与农业生态产品的高品质要求还有差距。一是高耗能。在化肥方面,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仍处于高位,化肥施用强度为300kg/hm2左右,大大超过国际安全施用建议水平的225kg/hm2,亟待明晰肥料氮素迁移减排规律,开发环保高效专用肥料。在农药方面,部分农户过量施用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农药有效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20%,亟待明晰农药迁移转化规律,创新流失阻控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二是高污染。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还缺乏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设施,仍有约22%的粪污未得到有效利用,亟待开发农牧循环系统粪肥高效利用及减污降碳技术、畜禽粪污厌氧发酵及资源循环技术、高寒地区畜禽粪污轻简低排快速好氧发酵技术以及畜禽粪肥还田污染控制技术等。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农业、高品质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是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本地农业发展具体情况和变化,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作用,全面革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劳动者要素、劳动对象要素、生产工具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多领域融合、多方面发力。面对目前突出的政策、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的问题,我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在政策协同、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统筹,形成合力,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高质量、高颜值”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A106;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张二进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2]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3]刘长全:《颠覆性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8期。
[4]杨正勇、杨怀宇、郭宗香:《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第5期。
[5]谢花林、陈倩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经济地理》,2022年第9期。
[6]王金南、欧阳志云、於方等:《规范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解读〈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指南〉》,《中国环境报》,2020年10月12日,第3版。
[7]包智明、曾文强:《生计转型与生态环境变迁——基于云南省Y村的个案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8]朱迪、叶林祥:《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统计与决策》,2024年第9期。
[9]叶兴庆:《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年第4期。
[12]曾宪聚、袁曾凯:《新质生产力:复合概念、发展基础与系统创新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13]R.Adner,"EcosystemasStructure:AnActionableConstructforStrategy,"JournalofManagement,2017,43(1).
[14]杨晓梅、尹昌斌:《农业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和价值实现路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12期。
[16]王金南等:《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与实践》第一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2年,第475页。
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CanEmpowertheValueRealizationof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s
LiHongwei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griculturalecologicalproduct,mechanism,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