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回想起那熟悉的旋律,抗美援朝老战士王生根热泪盈眶,时光虽已过去70多载,但他心中的记忆却永远不会磨灭。近年来奉贤区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行动,在全区范围内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前往奉城镇洪东村柴场六组王生根家访问,他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一边反复擦拭,一边讲起了在朝鲜时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赴朝上战场-
王生根生于1934年12月,1949年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土改工作并担任民兵小队长。1952年12月,年满18岁时正赶上抗美援朝,他义无反顾地应征入伍。1953年3月6日,部队从东北驻地乘火车夜间直达朝鲜平壤后持续行军奔赴前线,王生根在部队曾两次荣立三等功,1957年2月入党。从3月7日至7月底的近5个月,他在朝鲜战场上参加行军训练,挖坑道等随时准备参加战斗,直至朝鲜停战后回国。
1953年7月27日连长去团部开会,回队后约下午四时马上传达,在连部大会上连长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经过敌我双方高层谈判已达成停战协议,今天夜间七点停战已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可以回祖国去了。而之前的每天黄昏,连队的所有伙食品等物资必须搬进部队总仓库,而且兄弟部队已上前线四天四夜了,这次该轮到我们部队了,大家早已作好上前线参加战斗的一切准备。
7月28日这天,朝鲜老百姓不是像以前的欢迎,而是改为欢送志愿军回国了。“抗美援朝”历时3年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那是王生根和全体志愿军终生难忘的一天。“之前的好多天,志愿军所有的炮弹齐往敌人阵地发射,每天要打好几个小时。然而那天早上感觉特别奇怪,我们看到汽车白天在马路上跑,因为以往白天汽车不会这样自由行驶,再也没有听到枪炮声了,中午时从收音机中收听到停战的消息,大家都高兴得眼泪全落下来了”,王生根说。这天部队步行一天一夜来到杀里安火车站,然而听消息讲,昨天晚上有一架美机向北飞去时炸毁了前方的铁路桥梁,现在志愿军工兵们正在抢修,我们部队就地休息一夜后,继续向平壤火车站行进,直至乘上回国的列车。
-营建、军训立功-
停战后,王生根所在的部队,于8月初返回东北大洋沟的团部驻地,开始建设营房和军事训练,当时王生根被分配在开山炸石的突击队,建房的主要材料就是从山上开采运回的大小不等的石块,他带领由八人组成的爆破班(每两人一组),而那时一个班每天的爆破量均在百方上下,而王生根所带领的班组,每天要比别的班组多开采石料数十立方,高峰时曾达200多方,这项工作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后来的工作是手工制石沙料的砖块,一般每人每天制砖800--1000块,而王生根则达1500块左右,最多时竟超过2000块。这项工作直到1954年6月才基本完工。根据王生根各方面的积极表现和所作出的贡献,部队破格给他记了个营房建设工作的三等功。
-保持初心跟党走-
1957年6月,大部分无望提干的志愿军战士实行“那儿来,回那儿去”的复员政策回家了,部队领导原计划让王生根留部队去军校学习三年后转干部的,所以让王生根仍然留医院疗伤,直至半年后再次检查时,发现我的肺部有阴影而不得不放弃。
1957年12月,王生根从部队复员回家乡,1958年9月被安排在四团轧花厂任警卫工作,1964年后调入供销社直至退休。王生根待人处事一向十分低调,从未向同事或领导等讲自己立功及神枪手的事,以一名普通党员奉行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准则。公社武装部每年春季民兵训练时,都会邀请王生根担任教官,到供销社后又担任过棉花收购站、农资供应站等多个部门的副职干部直至退休。因他工作认真负责,诚恳踏实,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公社(乡)的优秀共产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退休后,村里又请他担任村民组长为村民服务,又被评为洪庙镇的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20年11月初的一天,村干部在给抗美援朝老兵王生根送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座椅上站立起来,激动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真是岁月不饶人啊,一晃从18岁的小伙子成了耄耋老人,悬挂在王生根堂屋镜框中的那张泛黄似古铜色的黑白集体照上,15位英武逼人的志愿军战士显得格外亲切。岁月几经流转,尽管70年过去了,但英雄精神却屹立不倒。
现今88岁的王生根老人,与86岁的老伴卫群仙一起安安静静地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每天观看电视并从中了解新闻,成为他最大的消遣。每当讲起那些“抗美援朝”为国牺牲的英雄时,他总会告诫身旁的儿孙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习那些英雄的精神,保持初心永远跟党走。”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