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科技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下,在省教育厅、科技厅、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等有关部门、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培育下,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1997年成立的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立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及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科研平台及团队为基础,201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组建。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杨松、赵德刚、欧阳贵平教授任实验室副主任。现有固定人员57人(含校内流动),在站博士后3名、在读博士生43名、硕士生160名。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亿余元。拥有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农药学)、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贵州省首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贵州省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荣获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实验室主要围绕解决制约我国和我省粮食安全、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以西部生物资源为导向,开展绿色农药创制和分子靶标发现、有害生物持续控制技术、农药分析与环境效应和绿色农药及功能分子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以“搭建平台引人才、项目纽带聚团队、基础应用同发展、面向产业重转化、示范推广助市场、学科融合育英才”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通过多年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成为我国绿色农药创制的重要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农药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二、实验室平台建设
实验室大力开展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1、基地建设
2008年,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治理工程”获批为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12年3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建设验收。
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并于2012年被科技部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11年,实验室副主任杨松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2014年通过验收获优秀,并获滚动支持。
2012年,被省政府和教育厅确定贵州省首批重点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地区农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协同中心)。
2013年,实验室主任宋宝安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持续控制)。
2、硬件平台建设
通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支持下,在实验楼现址已扩建新实验楼一栋,使实验室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
三、代表性研究成果
1.主持承担的重大项目
近年来,实验室申报成功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973项目课题2项、973项目前期专项2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资助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2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2项、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2.新型免疫激活型抗植物病毒绿色新农药创制
针对农作物生产中病毒病害危害十分严重、防控极其困难的国际重大科技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氨基膦酸酯的抗病激活作用机制,提出了针对植物抗病激活发现绿色抗病毒剂的新思路,建立发现免疫激活抗植物病毒剂的新筛选方法,建立了抗病免疫分子靶标发现的新方法,在新农药创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此基础上成功创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植物病毒剂新品种“毒氟磷”,并研发出三个绿色新药剂,完成了毒氟磷在水稻、番茄上的各项扩作登记试验,获得新农药登记,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植物病毒绿色农药新品种,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广西田园公司实现产业化,在全国水稻和蔬菜产区进行系统的防控研究与示范。并与我国农药20强骨干企业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农药创制新品种的工业化实践基地和高工效农药剂型合作研发基地。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程免疫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4.贵州省茶叶、酒用高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与仁怀市农业局、茅台集团合作,针对仁怀市有机高粱种植基地粘虫、蚜虫、紫斑病、黑穗病等病虫害危害,进行了“红缨子”高粱产地系统性生物学调查、种植基地农药应用状况调查、高粱种植基地病虫害预测预报,在仁怀市白羊屯、高大坪村设立了示范区3个,采用植物源农药、天敌防控和物理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控试验示范,力争2年工作建立出防治仁怀市有机高粱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保障高粱安全生产和产地生态环境,为促进贵州省的酒产业健康发展服务。
5.开展广泛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受农业部安排,作为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单位,为全国五十家农药企业开展了新农药上市前残留安全性评价,为六十余个新农药和新剂型产品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新股份公司、贵州贵茶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进行全方位产学研推用深度合作,甲磺酰菌唑创制品种转让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与河北双吉公司合作完成创制品种二氯噁菌唑农药登记试验与中试及产业化,与海南正业中农高新股份公司在在氨基寡糖衍生化和免疫激活剂作用机制和应用技术、氟芐噁唑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合作进行了新活性分子香茅二硫醇缩醛新农药创制开发。与佛山盈辉作物科技公司合作进行杀线虫剂氯苯噁二唑二甲硫醚创制农药和微胶囊剂开发。与贵州三至金生态农业公司在水稻生态调控、桃树病虫害防控及植保防控技术与体系建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与产业化合作。与贵州赤水仙草农业科技公司在石斛茎腐病绿色防控及基地建设、石斛生物农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与产业化合作。与贵州龙头企业卓豪农业科技公司在人才基地技术人才支撑、航空农药、水稻无公害植保防控技术与体系建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开发出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多个高工效新药剂和防控新技术。与贵州骨干农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种子丸粒化剂、缓释药肥等合作研究基地。
自主开发的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广枯灵、糖草酯合成新技术在国内首家实现规模化生产,发展成为我国水稻、蔬菜、棉花等作物土传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自主开发成功重大骨干农药品种吡虫啉合成新工艺,使生产成本由当年的每吨200万元进口价格降低到如今的10万元,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吨位的吡虫啉生产线之一。成果实施企业江苏扬农集团、江苏丰山集团、广西田园生化股份公司分别发展成为中国农药十强和二十强企业,广西田园公司专利申请量居广西自治区第二,南宁市第一。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实验室一直重视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不同渠道积极申请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访问讲学,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选送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2008年以来先后应邀前来实验室讲学指导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次,其中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开展抗植物病毒剂作用机制及病毒组装材料研究;与美国阿肯色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合作,开展植物重大病害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与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联合开展分子探针研究工作;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林肯分校农产品工业化研究中心和丹麦工业大学联合开展生物资源转化利用研究;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展手性农药的不对称合成研究等。国内合作主要包括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北京大学联合开展农药潜在分子靶标的结构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等。
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升了实验室的国内外知名度,拓宽了研究人员视野、加强了学科交叉、提高了实验室团队的研究能力。
五、取得成绩
由于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实验室在2012年9月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省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名位第一);2012年被科技部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年贵州省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人才基地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通过验收获得优秀,并获滚动支持。实验室研究团队荣获2014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受到了中组部和人社部表彰。
实验室主任宋宝安教授2009年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入选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人;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贵州省“黔灵科技奖”,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贵州大学设立“卓越基金”,用于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2012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与创新奖和中国农药技术创新奖,201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实验室全体师生将永远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2011年5月9日视察实验室时对我们提出的“希望你们要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更加注重推广示范、更好服务三农”的教导,按照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2012年1月16日慰问实验室主任宋宝安教授时给予的“黔灵科技兴贵州,绿色农药惠农民”祝福和勉励,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永攀科技新高峰,为我国新农药创制和植保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