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新质赋能智引未来”农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主题交流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农药产业目前还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升级改造缓慢等问题,要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在农药行业中的应用落地,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制,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涵,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加快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农药行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指出,我国农药行业“大而不强”,还面临高层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改造升级缓慢等问题,我国农药合成药物分子设计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5至20年。
对此,宋宝安提出要针对农药的创新链条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农药创制中百万级的筛选量而言,传统研发模式效率极低,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在创制阶段实现精准发现、精准靶药和农药精准化利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宋宝安介绍说,目前其团队已构建了系统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农药信息学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裕国则提出要将农药生物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农药生物制造以生物制造技术为核心,利用细胞及其组分介导物质加工,并融合工程学、化学、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可实现农药的增效减量和生产过程减碳。”郑裕国说,“目前生物制造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的生产,如L-草铵膦生物制造技术,可实现100%转化率,且无中间物残留。”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建议,行业企业应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推进生物农药、微胶囊制剂、纳米农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聚焦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做好剂型创新、配方创新、应用技术创新等;坚持长期主义,用心打造产品,做有品牌的农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张健秋,董事长助理、《农资导报》常务副总编辑蒋善军主持本次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