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为美好生活添彩

当前,我国已经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吃得饱”,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让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作为本次培训班的举办地,宁乡市拥有中国四大名猪种之一的“宁乡花猪”,养殖历史已有千年之久,当地百姓赞其为“猪中熊猫”。20世纪末,由于多种原因,花猪养殖数量急剧减少,一度濒临灭绝。“为保住这一珍贵品种,我访遍宁乡和相邻县城,终于找到仅存的7头公猪!”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回忆,从2003年建立全省第一个地方良种猪保种扩繁场到今天,公司通过开展宁乡花猪保种繁育、建设遗传基因库等方式,不仅成功培育和保留了宁乡花猪品牌,还让其声名远扬,畅销全国。近年来,结合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各地积极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发掘一批传统品种、提纯复壮一批老品种、集成推广应用一批新品种,绿色优质品种日益增多,基本满足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所需。

品质是品种培优的有效载体,是品牌的重要保障,贯穿于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全过程。农产品品质好,品牌才能响亮。在重庆市开州区的柑橘园里,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这些年,开州区与西南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建立科技合作,全面推广叶片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等集成配套技术,大力推行“柑橘+”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色泽均匀、汁多味浓的柑橘走俏市场。

好产品才能打造出好品牌,好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在黑龙江黑河市嫩江市的大鹅规模养殖场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大白鹅长势喜人。近年来,嫩江市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多项权威认证,倾力打造“北鹅”品牌,10余个“北鹅”系列名牌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销售额增长80%,品牌效益显著提升,2023年产值达到1.7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8.1万个,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特色品牌不断创响。

推行标准化生产是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切实做到安全优质农产品产出来的关键措施。通过不断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分等分级评价体系等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按照“有标用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行业标准总数达6308项,建成1.82亿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助推绿色农业蓬勃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农业的本色。今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更省了,肥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更足了,优质农产品更多了,资源损耗更少了。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正是实现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抓手和基本要求。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亩,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化推广深耕、冬灌、黄板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药机等服务措施,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创建区内全覆盖。多年来,该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6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4亿斤以上。

近年来,各地结合区域特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聚焦绿色技术模式,四川省将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集成组装推广一批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套种轮作等高质高效新模式;聚焦净化产地环境,浙江省深入推进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组织开展“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项目,化肥农药用量实现“九连降”;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湖南省加强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全省7609家农业企业、17291个农产品入驻“身份证”管理平台,1.7万个主体注册使用国家质量追溯平台……

各地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强化农作物耕种收、农产品加工和收储运等全过程管控,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绿色化,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擦亮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不仅保证人民群众“吃得好”,更满足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重要需求。

未来可期仍需多方发力

做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离不开健全的制度机制。各地要加大政策和制度供给,健全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项目,创新财政、金融、人才、用地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支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加快构建起正面激励与负面约束相得益彰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有效载体。要继续培育龙头企业,新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推动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此外,还要示范带动小农户更快更好步入绿色发展轨道,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受益者。

农产品产得好、产得优,还要卖得出、卖得好,积极营造宣传推介良好氛围是关键。要把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持续举办培训交流,总结遴选一批典型案例,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和电商平台、展会、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现如今,琳琅满目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不断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只有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才能有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THE END
1.运用“新农具”玩转“新农活”争做“新农人”通知公告“直播间的广大网友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唐旗村的手工杂粮,这些杂粮的原材料都是我们村里的群众自己种植···”在生机盎然的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由“新农人”引领的变革正澎湃涌动,他们借助网络力量,让乡村土特产走向市场火爆出圈,他们运用“新农具”玩转“新农活”,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https://www.hsxzf.gov.cn/nyncj/xxgk/fdzdgknr/tzgg/content_22964
2.江苏昆山市“三个新”做好“互联网+农产品”经济大文章成功入选全国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试点县项目,探索农村电商、“村咖”等新业态从业人才培养路径。近5年累计举办农产品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培训专班40余期,培训2300人次,承办首届苏州市农产品电商产业直播技能大赛,连续举办两届昆山新农人直播电商技能大赛,全力打造农产品电商本土赛事IP。https://www.agri.cn/zx/xxlb/202412/t20241205_8696101.htm
3.直播火了村超电商甜了生活榕江县“三新农”助推乡村振兴观察苗通过电磁波的牵引,“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三新农”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励着榕江县人民变身践行“三新农”的“新农人”,勇闯短视频和直播风口,闯出了一条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DSVJ9RG0514R9L4.html
4.新农人新农活新农具,直播带货成新潮近期,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手机正成为农民手里的“新农具”。应对疫情催生出了不少新业态,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给不少下沉市场的商户找到销路,转危为机。目前,苏宁拼购也在大力推广“直播助农+电商带货”新模式。 28日的这场运用“新农具”的直播活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个小时内累计http://news.hnr.cn/xwhz/article/1/1335788156062142464
5.枣庄山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枣庄市山亭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从让返乡秀才成为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流量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生态成为新资源入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http://www.sdzzwm.com/news/show-26426.html
6.“新农人”角逐直播带货蜜桃季开启“京彩”消费新时代需要“新农人”,新时代呼唤“乡创客”。近日,“蜜桃云创 京彩夏季”电商直播人才技能大赛暨“京彩”消费季启动仪式在阳山院士小镇拉开帷幕。此举旨在充分发挥数字文化势能,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https://www.wxrb.com/doc/2024/06/11/351378.shtml
7.沧州:手握“新农具”种好“智慧田”轻点手机屏幕,即可遥控蔬菜大棚内的温度,实时监测墒情;用北斗卫星定位,无人驾驶农机驰骋田间……在沧州,物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农人有了“新农具”,现代农业呈现新面貌。 4月29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https://finance.sina.cn/2024-05-08/detail-inaupuzf372572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