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从事集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种子企业
【概要描述】
本文汇聚了顶腐病、考虑除草剂危害、蓟马危害、玉米螟虫、除草剂药害、细菌性茎基腐病、弯孢菌叶斑病、除草剂残留、纹枯病、纹枯病、玉米瘤黑粉病初期、锈病、播种过深、茎基腐病、根腐病、根腐病、大斑病、缺锌、小斑病、茎基腐病、顶腐病、锈病、粗缩病、纹枯病等的症状图谱与简介,期待能够对农业生产起到帮助。
玉米顶腐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从玉米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多。可引起苗期死苗,或对植株生长造成影响,导致雄穗不能正常抽出和散粉,对产量造成一定损失。
玉米除草剂药害对于药害较轻的地块,可用0.01%芸苔素内酯溶液剂10毫升+99%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1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喷施后可加速植物体内氨基酸合成,同时还补充氮磷钾,从而减轻药害影响
细菌性茎腐病一般在玉米生长中期发生,近年来,发病期常提早至拔节期。病菌主要侵染部位为植株茎秆和叶鞘,也能侵染苞叶和雌穗。病原菌主要通过叶鞘或茎节处气孔、水孔及伤口侵染玉米植枺。
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
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玉米弯孢叶斑病又称拟眼斑病、黑霉病。主要侵染植株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叶上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或淡黄色透明之后扩大呈圆形至卵形,直径1~2mm,中央乳白色,边缘淡红褐色或暗褐色,并具有明显褪绿晕圈,对光观察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有时多个斑点沿叶脉纵向汇合,形成大斑,但受叶脉限制。病斑形状和大小因玉米品种抗性分为3类:
后期发病的时候,会造成果穗,花丝和苞叶,穗轴上出现深褐色的病斑后,病斑会快速的扩散,果穗和花丝等开始腐烂,后期玉米果实上的玉米粒就会变得比较少,病害轻的导致果穗秃顶,严重的全部腐烂,病害影响玉米的产量是非常的高。
玉米瘤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均可感病,尤其是抽雄期表现较为明显。在玉米果穗、雄穗、茎、叶和叶鞘等部位都有发生,形成膨大病瘤,引起死苗和空秆,茎秆和雌穗感病后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初为浅绿色或白色,肉质多汁,后逐渐变为灰色,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扩散后继续传播病害。
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多数玉米田在收获后不及时腾茬,或者腾茬不彻底,直接导致大量秸秆滞留在田里;从而使病原菌不断积累,成为了感染源;当气温在20-30度,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密度过大、偏施和过量施用氮肥的植株会加重锈病发生发展。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常常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的问题。该病发病率一般达10%-25%,严重时达48.6%,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症盛期。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水浸状或红褐色腐烂;茎基部发黄变褐,内部空松,手可捏动;果穗下垂。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
青枯型为整株叶片突然失水干枯,呈青灰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
黄枯型为病株叶片从下部开始逐渐变黄枯死。多发生在抗病品种上。
玉米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幼苗长到3-5叶时,前期玉米幼苗的根须部出现水渍状,然后导致根髯开始出现黄化,最后导致玉米根部腐烂倒伏,以手轻提幼苗,根部和茎部会出现分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左右。
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也危害叶鞘、包叶和子粒。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边缘淡黄色的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和增多,后期多个病斑联合在一起,造成叶片干枯。
玉米严重缺锌,会出现花白苗,称为花叶条纹病。主要症是玉米三至五叶期,白色幼苗开始显现,新生细菌呈淡黄色至白色,特别是叶基部2/3处更为明显,严重时幼苗老龄叶出现细小白色斑点,并迅速扩大,形成局部的白色区域或坏死斑块,叶肉坏死,叶面半透明,仅白绸或塑料膜,风吹易断;老叶后期病部及叶鞘常出现紫褐色,节间缩短,根系变黑,抽雄穗延迟,形成缺粒不满尖的玉米棒。
玉米粗缩病俗称“小矮子玉米”,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玉米感染粗缩病后,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似万年青,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手感粗糙发硬。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一旦发病没有有效药剂可以防治。该病高峰期为3—5叶期,在玉米秆壁如有一层粘粘的小虫即是前期发病症状。最顶部小叶簇生,根系及高度均不及正常植株的50%。用药防治传毒介体灰飞虱能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播前用内吸性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处理,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
玉米种子是一种单子叶植物,适宜于播种深一些,最适宜的播种深度为4-6厘米,。播种的时候,可以依据土壤特性来播种,沙质土壤应该适宜播种比较深一些,有利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泥质土壤,可以适当地播种浅一些,有利于种子的早一些发芽出苗,快速生长,能够不至于倒伏。若是一般性土壤,适宜深度在5厘米左右,出苗快,出苗齐,种子发芽率高,能够提高抗倒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