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上可采取以下几种绿色防控措施,以将大斑病的危害控制住:一是科学选种,建议主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降低病原菌侵染的概率;二是确保氮、磷、钾各类肥料施入的平衡,搭配缓释效果的肥料与速效性的肥料、有机类肥料与无机类肥料,尽量减轻化肥对土壤的损害,确保土壤处于较好的墒情水平,有利于减少玉米生产中大斑病等病害的发生;三是如果玉米植株上有大斑病的病斑产生,则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等与清水混匀后对准叶片进行喷施,对大斑病的扩散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2.玉米小斑病。玉米种植的区域如果相对湿度高、气候温暖,则小斑病易流行,一般有利于发病的温度为26~29℃。在玉米生长的全生育阶段,玉米小斑病均可发生,尤其以玉米进入抽雄期后发病程度最重。玉米植株上发生小斑病,一般果穗、叶片、叶鞘上等部位均可出现椭圆形、褐色、中间呈同心轮纹状的病斑(边缘颜色为红褐色)。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小斑病的病斑上有一层霉状物出现(颜色为黑色)。进入夏季后一般雨水量增多,此时玉米田内温度高、湿度大,可导致小斑病在玉米田内呈暴发态势。
为了对玉米小斑病进行有效控制,适合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适合在当地推广、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且加强田间管理。抽穗到拔节期应及时施入复合肥作为追肥,以促进玉米植株长势健壮,提高其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二是可在发病的玉米田间人工摘除病残体,集中运输到玉米田外进行焚烧等处理;三是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药剂可选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1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对准发病部位进行喷施,每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对小斑病的防控效果较好,可降低其对玉米高产的不利影响。
3.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病害,发生重的区域一般具有空气湿度大、温度高、肥水条件佳等特点。玉米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翌年先在玉米茎基、叶鞘上侵染发病,之后逐渐往叶鞘上方及周围尾部扩散,一般春玉米处于抽雄阶段时发病速度最快,为害最重的阶段在玉米的吐丝灌浆期。玉米纹枯病在拔节中期到抽穗期进行防治效果较好,以抽雄到灌浆阶段最佳,一般选用的药剂包括75%肟菌脂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噻呋酰胺、井岗蜡芽菌。
二、玉米重点虫害的绿色防控
1.玉米螟。玉米生产中虫害最为常见的一类即为玉米螟,在我国各玉米生产区均可发生,可对玉米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防控措施不当,则可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导致玉米绝收。玉米螟发生后,幼虫可将玉米植株的雄穗、叶片等咬碎,可将玉米的茎秆部位全部蛀空,对玉米光合作用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玉米茎秆发生倒伏现象,或者穗粒出现腐烂等,最后大幅度降低玉米的产量及品质。
玉米螟防治上,主要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玉米螟幼虫越冬的场所一般在玉米秸秆内部,因此要在入冬前将田内的秸秆等清理干净,以降低田间玉米螟虫卵数量,有利于降低第二年玉米螟的为害程度。玉米螟一般每年的4-5月处于孵化阶段,此阶段玉米螟的幼虫在心叶内成群聚集,还没有进入到茎秆内为害,可及时选用敌百虫颗粒剂等撒入心叶中,用量为每株2克左右;也可选用1%~2%辛硫磷颗粒剂与15倍的过筛细沙拌和均匀后对准心叶撒施,用量为每株1克左右;也可选择5%甲维盐750克/公顷左右对准植株喷雾;也可选择一些生物类农药开展防治,如绿僵菌、白僵菌等。
2.玉米黏虫。玉米生长发育阶段,黏虫可对其产生严重的危害。近些年我国很多玉米产区黏虫为害程度逐年加重,从原来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的害虫之一,极大地威胁到了玉米的安全生产。玉米植株上出现黏虫为害后,幼虫以极快的速度对玉米植株的叶片进行啃食,在田间虫口基数大的情况下,可在短短几天内啃食完所有玉米植株的叶片。玉米黏虫的特点为群居性、迁飞性、杂食性,在空气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虫害发生较严重。
为了对黏虫为害进行防控,一定要加强在多雨时节的防控工作。对成虫采取生物诱杀措施,可悬挂内放置诱饵的捕杀器;还可在玉米螟田内插稻草把900~1500个/公顷,诱集成虫前来产卵,每5天更换一次稻草把,并对替换下来的稻草进行焚烧处理;如果玉米田内发现了玉米螟幼虫,可选择40%~50%毒死婢乳油225~300毫升/公顷,或者50%左右的辛硫磷150~225毫升/公顷,对准玉米植株的叶片进行喷施,对避免大规模发生黏虫为害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