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是一切研究的起点。相比资本、土地资源来说,人力资源及人才的概念界定要复杂的多。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底涉及哪些人才又该如何界定和分类呢从城乡区域角度看,农村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农村生产能手等都属于农村人才;从行业角度看,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机农技人才、职业农民、经营大户、经纪人等都属于农业方面人才。无论如何,两种分类都只能涵盖部分类别人才,而且某些人才既是农业人才也是农村人才。为此,本文将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到的人才统称为“农业农村人才”,不再机械区别农业人才和农村人才。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同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2001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一章篇幅明确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随后,2002年5月《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首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新时代。会议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出发点,认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规划提出人才发展的24字指导方针:“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认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强调,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5月中共中央召开学习贯彻该意见的座谈会,要求各地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意见,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1999年《通知》是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而提出的,而且由于“乡镇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要“扩大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大军。”2007年的《意见》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的。2011年《规划》是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1年的《方案》是适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持力度而提出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人才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融合的。
这些焦点包括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评价发现、流动、激励保障、管理等方面;而且,突出市场作用原则逐渐增强,由早期的“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到现在的“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另外,在上述中央部委政策出台后,各地都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在这一部分,我们对农村的教师、医生、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1。
总体看,1995-2014年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占农村就业人员比不足1个百分点,而且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知,199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农村就业人员0.78%,随后一路下滑到2012年的0.55%,于2013年小幅反弹到0.57%,然后又下降到2014年的0.56%。图2显示,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占就业人员比也呈小幅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0.31%一路波动下降到2014年的0.18%。这种占比下降可能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时点上,农村专任教师占比水平都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因此,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讲,农村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还有提高空间。
卫生技术人员是影响农民健康质量的重要人才。从图3可知,从1980到2014年,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平稳发展。1980年,农村每千人平均拥有1.81个卫生技术人员,随后于1985年突破2人,一路平稳增加到2014年的3.77人。在每个时点上,农村水平都低于城市水平,而且差距在短暂缩小后又呈扩大态势。1980年,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03个,比同期农村高出6人多,约4.5倍,随后差距逐年下降,到2000年,差距为2.76人,然后又开始扩大,到2014年,城市比农村多出5.93人,约2.6倍。总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平稳向前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1。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图4可知,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快速发展,2008年时有820万人,2010年增加到1049万人,2015年增加到1300万人;同时,农村实用人才占总就业人员的比也由2008年的1.09%一路增加到2015年的1.68%。
受限于数据,这里只分析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的结构特征。第一,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中占比最大的是生产型人员,占38%,其次是经营型人才,占30%,这两类合计约占七成;其他三类按占比高低依次为技能带动型人员(14%)、技能服务型人员(10%)和社会服务型人员(8%)(图5)。可以预期,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生产型人才占比会逐渐下降,而服务型实用人才占比会增加1。第二,总体看(图6),2010年实用人才的学历水平不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年初中学历的实用人才占比最大,为62%,其次是高中学历为22.7%。大专及以上学历实用人才占比不高(3.3%),小学学历人才占比为11.3%,还有0.7%是未上过学的实用人才。第三,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90%没有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评定2,在有评定的10%队伍中,低级职称占比很高,近七成(6.60%)(图7)。
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中另一支反映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力量。2008年,全国有62.6万农业科技人才,其中科研人才为6.3万,急需紧缺人才3只有600人;到了2015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68万人,其中科研人才增加到8万人,急需紧缺人才增加到7000人(图8),增长速度最快。
自从2008年起,中组部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大学生村官18万人,加上流转出岗的124.8万人,总规模达到了42.8万人。这些特殊人才分布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农村,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目前在岗的18万多名大学生村官中,截至2014年底,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总人数近77000人,其中参加选举进入的占70.2%。截至2014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累计流动24.8万人,其中进入公务员队伍9.2万人,占36.9%;自主创业1.8万人,占7.4%;另行择业13.6万人(包括进入事业单位7万人),占54.7%;考取研究生2300多人,占1%。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2万多名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创业项目近17000个,领办合办合作社4293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2万多个。[4]
人才培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师生”间的激励相容。第一,意愿要一致,即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第二,供需必须精准对接,即老师能教学生想学的东西,或者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老师应有不同的培养方案。
人才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应属激励机制了。只要激励机制设计科学,他就有意愿、并采取一切行动使其成才,然后尽展其才。2012年10月宁夏出台的《关于鼓励农技推广人员领办农业科技项目的意见》就是创新激励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尽展其才的实践探索。为鼓励和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出台该意见。
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阶段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有生力量。其培养问题固然重要,但一切培养都应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只培不用、培而无用都不能形成有战斗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应采取系统性思维进行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培养、提升能力使其成为人才外,还要完善配套政策,合理解决任职、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崇州的职业农民(当地又称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就是很好的实践探索。
安徽泗县的乡贤志愿工作站。泗县认为乡贤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力量。为此,屏山镇积极组织乡贤志愿者,充分发挥乡贤人熟、地熟、事熟、村情熟的优势,在关爱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优势。建立乡贤志愿工作站,创新工作新载体。在村里按照品行优、威望高、口碑好的标准,从农村老党员、老村干(退下来村干部)、老退伍军人、老族长、老组长中挑选乡贤志愿者,成立“乡贤志愿工作站”,形成“乡贤抓关爱、乡贤献良策、乡贤助和谐、乡贤督效能”的“四大品牌”[6]。“彭鲍村的村民张长治最近有些烦恼,自家原与隔壁留有一条3米宽的巷子供人通行,然而两家却在扩建房屋中产生了矛盾,谁让路一直争执不下,两家甚至占道宣示主权,结果巷子越来越窄。僵持不下的时候,同村63岁的张长生走进两家门,三番五次语重心长劝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成就了彭鲍村'六尺巷’的邻里佳话。'没啥窍门,就是用老百姓的法解老百姓的事。’在村中,张长生常被称作'大老执’,皖北对红白事操办人的称呼,衍生为群众对乡贤的别称。如今,这位活跃了半辈子的'大老执’持'证’上岗,调解大事小情,给村民解决难题。”[7]
上海嘉定的“十佳乡贤”[8]。“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嘉定区的很多自然村落逐步变为居民小区,但乡贤文化并未没落。当地老百姓遇到邻里矛盾和纠纷,常请'老大人’出面调处,往往能迎刃而解;很多大道理,经'老大人’一说一唱,也总能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十大乡贤大多是退休公务员、教师、成功企业家等,由各村镇和群众举荐选出。'乡贤们都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在徐行镇钱桥村,退休老党员75岁的张金龙腾出自家一百多平米的两间客堂和大院等,创办了一种新模式'客堂汇’。在这个平台上,张金龙为乡亲们办了许多事情,如商议修马路装路灯、请名医来会诊、办元宵灯会等。张金龙由此也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乡贤。72岁的乡贤龚学清是外冈镇杏花社区'老大人工作室’负责人,做过30多年教师的他干起事来格外耐心。84岁的王元昌擅长书画,他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安亭镇三字经》,并配上自己创作的插画,身先士卒做起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农业农村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尽管我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但农业农村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配置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无论是前期的认定和培训,还是后期的“尽展其才”,都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人才市场才能准确地判断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人才的类别和数量,只有市场才能精确比较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成本收益,只有市场价格才能使人才的付出获得恰当的回报,进而农业农村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流动才是高效的。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建设。
作者简介:郜亮亮(1981—),男,山西高平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农地流转和农业农村人才;;杜志雄(1963—),男,安徽铜陵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论农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及其变化”(项目编号:7120323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与规模经营研究”;农业部“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监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