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4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在大豆和玉米适宜种植区域,通过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破解耕地资源制约,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协调发展,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120万亩。
三、重点工作
(一)优化区域布局。各地要在总结前两年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种植区域,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明确实施区域和实施主体,优先选择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种植。要结合实际主推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适宜机械化种植区域拓展推广4+2模式(即4行大豆+2行玉米),因地制宜探索应用其他适宜本区域的复合种植模式,原则上一个县不超过两个主推模式。县级实施方案经市级审核汇总后于3月4日前上报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备案。
(二)加大示范引领。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领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市(州)、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领办示范面积不少于1000亩,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领办示范面积一般不少于500亩,任务总量小的县乡可结合实际据实领办。各地要集中资源向党政示范基地倾斜,鼓励农技人员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开展“揭榜挂帅”和高产竞赛,集成推广良种良法良机良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面上推广任务完成,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紧盯关键环节。针对复合种植中存在的关键技术不到位、品种选择不适宜、专用机具不匹配等问题,各地要积极总结推广经验,在品种选择、模式配比、适用机具、田间管理上进一步优化,行政推广共同发力抓好几个关键。首先是播种关,重点是抓好高性能播种机械,把玉米密度提上来,播种质量提上去。其次是施肥关,要做到分带精准控制,玉米密度上来后增加施肥量,大豆是固氮养地作物要适度控肥。然后是除草关,重点做好苗前封闭除草,做到治早、治小,减轻苗后除草压力,避免中后期“草大欺苗”。最后是收获关,通过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金融保险等方式,推广配套专用机具,降低机收损失率,提高收获效率。
(四)加强物资储备。各地要根据承担任务数量,提前准备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物资,种子需选择经国家或者贵州省审定品种,特别是大豆品种优先选择审定品种,可适当使用本地自留品种,各地务必于2月底前完成大豆、玉米种子采购,3月中旬前发放到位,确保不误农时、适期播种。
(五)严格组织实施。自3月起,各任务县要抓住关键农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春播前组织开好动员培训会,积极宣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补助政策,分区域举办技术培训班,实现任务县全覆盖,确保主推模式不走样、关键技术不走形。播种后组织力量核实种植面积和种植模式,及时兑现补助。成熟期及时组织开展测产验收工作,省级将以抽样方式参与部分任务县测产验收工作,全面分析各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情况和实施效果,为继续推广积累经验。项目完成后,及时总结分析推广任务完成情况,县级形成工作总结,经市级汇总形成区域情况后于12月10日前上报至省农业农村厅。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任务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采取省级统筹、市级协助、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任务县要切实担负起推广主体责任,按照省级分配下达任务,及时将任务分解到镇、乡,建立到村到主体生产台账,层层抓紧抓实,确保不折不扣完成推广任务。
(二)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省级粮油专家巡回技术指导组作用,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对任务县实现全覆盖。要结合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建立农技人员包片指导机制,加强培训指导确保技术要领落实落地。各地要积极开展油菜、马铃薯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轮套作的新模式试验研究,在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基础上,再增收一季油或薯,提高耕地利用率。
(三)强化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补助标准为每亩150元,资金已提前下达。各地要及时将补助政策落实兑现到各类实施主体。资金主要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物化补助或资金补助,各任务县自行确定使用方式,县域内补助方式应统一。采用物化补助方式的重点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和机播机收、绿色防控等社会化服务环节进行补助。采取资金补助的,按照实际核实面积进行补助,各地要依法依规公开补贴资金发放信息,通过“一卡(折)通”直接发放补贴。
(四)加强政策宣传。各地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及新型媒体和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田多收,稳粮增收,用养结合”等优势的宣传和培训,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高效益的种植模式。要通过典型示范、新闻报道等方式扩大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2024年贵州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手册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为稳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提高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印发《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手册。
一、品种选用贵州省属喀斯特山区立体农业结构,各地应根据本区域的生态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大豆、玉米品种搭配,大豆选择高产耐荫、抗倒伏、抗病品种,玉米选择植株高度260厘米左右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耐密植、抗倒伏、抗病的高产品种(详见表1)。
表1贵州不同生态区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品种建议表
二、行比模式田间配置原则,扩大间距、增加大豆行数为大豆增加光照,缩小玉米株距确保玉米密度与净作密度相当。田间配置主推大豆:玉米为“3:2”或“4:2”模式,即:以3至4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生产单元,田间形成3至4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宽窄带状复合种植结构,大豆玉米间距扩大到60-70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40厘米。各地可根据土块大小实际探索选择其他复合种植模式。
(一)播种时期与当地玉米、大豆播种时期相一致,高山区(海拔1400-2200米)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上旬播种,西部中高海拔区域(海拔600-1400米)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播种,东部中高海拔区域(600-1400米)一般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低热河谷区(600米以下)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期间均可播种,具体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时期、当地气温回升等情况确定播种时期。
(二)播种方式
1.人工播种:大豆播种采取直播方式,开沟条播或打穴点播;玉米播种可采取直播方式,打穴或开沟直播,也可采取育苗移栽方式。
2.机械播种:分别选择适合大豆:玉米为“3:2”或“4:2”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专用的播种、施肥一体机,播种前需按照不同模式的株距、行距、下肥量、下种深度等技术参数调试机械,设定后应满足株行距、单位面积施肥量、播种精度、均匀性、下种深度等方面要求,作业时,注意保持衔接行间距均匀一致,防止衔接行间距过宽或过窄。大豆玉米播种深度应分别设置,大豆播种深度3-4厘米,玉米播种深度4-5厘米。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轮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种时碾压已播种苗带,影响出苗。后播种作业时,驱动轮外沿与已播作物播种带的距离应>10厘米。
四、适宜密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按照玉米密度与该品种在当地的净作密度相当,大豆密度为该品种在当地净作密度的70%左右。一般我省东部区域玉米净作有效株数3000-3500株/亩,西部区域玉米净作有效株数3500-4000株/亩,大豆密度根据不同行比,按照9300-13600株/亩设置,田间具体配置规格见表2。播种时需根据种子百粒重、发芽率、不同模式、不同行比所设计的密度要求折算用种量,如玉米有效株数3500-4000株/亩,需下种4400-5000粒/亩,大豆有效株数10100-15200株/亩,需下种13000-18000粒/亩。
(一)人工播种:大豆开沟撒播,按照沟长1米下种16-18粒;打穴点播,穴距24厘米,每穴下种4粒,留苗3株。玉米开沟点播,按照沟长17-20厘米下种,下种方式按照“1粒+2粒+1粒+2粒”下种;打穴点播,按照穴距34-40厘米,每穴下种3粒,保持有效苗2株;育种移栽,则按照单株距17-20厘米定向移栽。
(二)机械播种:播种前分别对大豆、玉米排种器进行调试,对照表2株距要求,大豆排种器确保行走1米大豆下种量达16-18粒;玉米排种器根据不同模式下株距要求调试,株距16-18厘米时确保行走1米下种量达8-9粒,株距14-16厘米时确保行走1米下种量达9-11粒,株距12-14厘米时确保行走1米下种量达11-13粒。
表2贵州不同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田间配置规格
五、合理施肥原则是玉米大豆分别控制施氮肥;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或不施氮肥;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单株玉米施肥量相同(1行玉米施肥量等于2行净作玉米施肥量),玉米种肥一体机下肥量是净作玉米2倍。
(一)玉米施肥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施用专用复合肥,一次性作基肥在玉米行间施用,后期视长势补施叶面肥或追施少量氮磷钾肥和锌肥。玉米带全生育期需纯氮总量20公斤/亩,分基肥和追肥施用例如:在中等肥力耕地上,产量水平500-600公斤/亩时,基肥亩用复合肥(N-Pz0s-K0=15-15-15)40公斤,追肥分3次:(1)拔节期亩用10公斤尿素。(2)大喇叭口期亩用15公斤尿素。(3)抽雄吐丝期亩用5公斤尿素。施肥位置在玉米带正中间开沟施用即可,切忌全田撒施N肥。缺锌地区补充施用锌肥作基肥施用(硫酸锌2公斤/亩)。
(二)大豆施肥采用有机肥料和氮磷钾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并与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在中、下等肥力耕地上,亩施有机质含量在40-50%的商品有机肥50-100公斤+复合肥(N-POs-K0=15-15-15)或相近配方的复混缓释肥10-15公斤:缺钼的土壤推荐用钼酸铵2公斤/亩,缺硼的土壤加硼砂0.4-0.6公斤/亩,钼肥、硼肥均与有机肥、复合肥均匀混合,机械播种放置于大豆肥料装置器中,校准出口量后播种时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人工播种则用人工均匀施放于所开的沟或打的穴内,底肥施放后需盖土后才能下种,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在上等肥力地,大豆可不施氮肥或少施有机肥。整个生长期看苗长势情况选择是否追肥,如因明显缺少养分导致生长势较弱的,于初花期在大豆带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大豆花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100克/亩2-3次。
六、除草方法赤水河流域严格执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禁止使用除草剂,可采用人工除草、地膜覆盖控草、机械除草等方式非赤水河流域要优先选择地膜覆盖控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等非化学除草措施,要根据大豆、玉米的播期和种植实际,科学选择安全性好的除草剂,针对性的采用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定向除草。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因两种作物种类不同,化学除草方式优先选择芽前封闭除草,科学选择单剂、混用药剂或复配制剂,扩大杀草谱,提高防除效果。
(一)芽前封闭除草(播后2天内完成):一是针对大豆玉米播种期基本一致的,可以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同时防除大豆田和玉米田一年生杂草。建议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二是针对大豆、玉米播种期不一致的,分别在大豆、玉米的种植条带,科学选用相应的除草剂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喷雾。三是施药时根据土壤墒情决定兑水量推荐40-60公斤/亩均匀喷雾。覆膜田以施药的实际面积折算用药量,在播种后均匀喷于土壤表面,然后盖膜。
(二)苗后定向除草:在大豆1-2片复叶期或玉米4-5叶期或田间一年生杂草2-4期施药,茎叶处理用药量应按照每种作物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施药时注意药量准确,做到均匀喷酒尽量在无风无雨时施药,避免雾滴飘移,危害周围作物。
七、化学控旺
(一)玉米化控降高。适用于风大、易倒伏的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生长偏旺、种植密度大、品种易倒伏、对大豆遮荫严重的田块。密度合理、生长正常地块可不化控。在化控药剂最适喷药时期(玉米7-10片展开叶时)喷施,注意控制合适的药剂浓度,均匀喷洒于上部叶片,不重喷不漏喷。喷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再喷1次。可使用矮丰、玉黄金·乙烯利等调节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不重喷、漏喷。
(二)大豆控旺防倒。带状间作自播种后40-50天、带状套作自大豆苗期开始,大豆受玉米遮荫影响逐步显现,容易导致大豆节间过度伸长,株高增加,茎秆强度降低,严重时主茎出现藤蔓化,加重后期倒伏风险,造成机收困难,百粒重降低。生产中常用于大豆控旺防倒的生长调节剂为烯效唑,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50克/亩兑水30-40公斤叶面喷施,套作大豆苗期荫蔽较重地块,可提前至2-3个复叶时多喷一次。上述调节剂可与非碱性农药、微肥混合使用。
八、病虫防治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及“统防统控”)方针,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在播种前推行药剂拌种,前移防控关口,有效压低大豆、玉米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的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病虫危害。推行达标用药控害,在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化学农药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抗药性。推荐采用高工效低容量连杆多喷头喷雾组件实施统防统治。大豆登记农药品种不多,各地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科学选用未登记药剂。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一)播种期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针对当地大豆玉米主要种传土传及苗期病虫害,分别选择在大豆、玉米上登记并可用于种子包衣或拌种的种子处理药剂。
(二)生长前期防治1.大豆苗期--分支期(始花期):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病毒病、叶斑病、小地老虎、蚜虫、大豆卷叶螟等,病害要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根腐病可选用宁南霉素兼防病毒病,叶斑病可选用唑醚·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溴氰菊酯等,防治蚜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防治大豆卷叶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
2.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有茎基腐病、小地老虎、蛴螬。病害防控:茎基腐病可选择药剂拌种进行预防;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选用用金龟子绿僵菌COMa421、氯虫·虫胺、澳菊酯、辛硫磷等药剂。
(三)生长中后期防治
1.大豆花英期:主要病虫害有锈病、食心虫、豆荚螟等,锈病可选用嘧菌酯、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食心虫、豆荚螟等鳞翅目害虫在卵孵高峰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制剂。
2.玉米穗期: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大小斑病、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防治纹枯病、大小斑病、南方锈病等可在发病初期选用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肟菌·戊醇唑醚·氟环唑等药剂;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针对鲜食玉米或低密度虫口区域采用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早期防治;针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实施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选用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氯虫·高氣氟等药剂。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大豆玉米田间喷施化控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相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
九、收获方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中大豆与玉米的收获期不尽相同,需要分情况进行,收获方式因地制宜可开展机收。
(一)人工收获
1.大豆收获籽粒大豆在叶片完全脱落、茎变黄、荚变褐、籽粒呈现椭圆时,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后及时翻晒,在5天之内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人工脱粒,脱粒后及时晒干、入库;鲜食大豆在豆粒鼓满时,及时采摘销售。
2.玉米收获籽粒玉米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饱满变硬时及时收获,使其自然干燥,脱粒、晒干、入库;鲜食玉米在抽雄吐丝后20-25天(达到鲜食)即可收获上市。
(二)机械收获收获机具推荐:大豆收获机、谷物联合收割机改装型大豆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要考虑喂入量,因玉米密植,喂入量大,2行玉米建议使用4行玉米收获机)。有条件的地区机收后可及时烘干。
2.大豆先收获时,割茬高度<10厘米;待后收的作物成熟后,再用当地常规收获机完成后收作物收获作业,收获机整机外沿与后收作物播种带的距离应>10厘米,先后收获的作业效率5-8亩/小时。可选用割幅宽度比玉米带之间距离小于10-20厘米的大豆收获机,玉米选用当地收获机。
3.大豆玉米同期成熟,可选用当地常用的2种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步跟随收获作业,作业效率10-30亩/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