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玉米大豆是我国的大宗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争地矛盾是长期困扰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难题。高投入种植技术和连作获得了高产出,但资源过度消耗、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难以可持续,如何实现“高产出”与“可持续”的统一是作物生产面临的一大挑战。间套轮作具有“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等有益“基因”,通过传承创新,实现玉米大豆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上述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长期缺乏系统的高产稳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理论支撑,产量低而不稳、难以高产出,机具通过性差、难以机械化,轮作倒茬困难、难以可持续,不能融入现代农业。

为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为目标,历经20年,构建了“两协同、一调控”资源利用和株型调控理论,研发出“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率先实现了“作物协同高产、机具通过、分带轮作”三融合,“品种、扩间距与化控”三融合,“根际营养理论、施肥技术与施肥机具”三融合,“有害生物发生规律、防控策略与防治技术”三融合,填补了“解决低位作物倒伏”、“光肥资源协同利用”、“间套作绿色综合防控”的技术空白,破解了间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协调高产与绿色稳产的世界难题。

同时,团队研制出了相匹配的种管收作业机具,实现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破解了单、双子叶作物不能同步化学除草的世界难题,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形成了“适于机械化作业、作物高产高效和分带轮作”同步融合的技术体系,制定了首部间套作国家行业标准,引领了间套作技术发展方向和标准化应用,突破了种植面积扩大难这个大豆产业发展瓶颈,为保证国家玉米产能、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新途径。

二、概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间套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包括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与带状间作两种类型。

三、与传统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区别

田间配置方式不相同。一是带状复合种植采用24行玉米:26行大豆行比配置,年际间实行带间轮作;而传统间套作多采用单行间套作1行:多行或多行:多行的行比配置,作物间无法实现年际间带间轮作。

二是两个作物带间距大、作物带内行距小,降低了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荫蔽影响,有利于增大复合群体总密度;而传统间套作作物带间距与带内行距相同,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负面影响大,复合群体密度增大难。

三是株距小,两行高位作物玉米带的株距要缩小至保证复合种植玉米的密度与单作相当,以保证与单作玉米产量相当,而大豆要缩小至达到单作种植密度的70%100%,多收一季大豆;而传统间套作模式都采用同等大豆行数替换同等玉米行数,株距也与单作株距一样,共生的两个作物的总密度基本与单作相当,就一个作物的密度与单作相比密度成比例降低甚至仅有单作的一半,产量不能达到单作水平,间套作的优势不明显。

机械化程度不同、机具参数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扩大带间宽度至播、收机具机身宽度,大大提高了机具作业通过性,使其达到全程机械化,不仅生产效率接近单作,而且降低了间套作复杂程度。传统间套作受不规范行比影响,生产粗放、效率低,要么因1行:1行(或多行)下行距过小或带距过窄无法机收;要么因提高机具作业性能而设计的多行:多行,导致作业单元宽度过大,间套作的边际优势与补偿效应得不到发挥,限制了土地产出功能,土地当量比仅仅只有11.2(一亩地产出了11.2亩地的粮食),甚至小于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作业机具为实现独立收获与协同播种施肥作业,机具参数有特定要求。一是某一作物收获机的整机宽度要小于共生作物相邻带间距离,以确保该作物收获时顺畅通过;二是播种机的玉米24行和行距不变,根据区域生态和生产特点的不同调整大豆行数和株距,玉米株距,尤其是必须满足技术要求的最小行距和最小株距;三是根据大豆、玉米需肥量的差异和玉米小株距,播种机的玉米肥箱要大、下肥量要大,大豆肥箱要小、下肥量要小。

土地产出目标不同。间套作的最大优势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本着共生作物和谐相处、协同增产的目的,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大豆玉米的各项农事操作协同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单一作物的农事操作环节,增加成本少、产生利润多,投入产出比高。该模式不仅利用了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套作的根瘤固氮培肥地力,还通过优化田间配置,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降低种间竞争,提升玉米大豆种间协同功能,使其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系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复合种植系统下单一作物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或接近1,系统土地当量比1.6以上,甚至大于2;传统间套作偏向于当地优势作物生产能力的发挥,另一个作物的功能以培肥地力或填闲为主,生产能力较低,其产量远低于当地单作生产水平,系统的土地当量比1.01.2。

四、用途

可用于粮食主产区籽粒型大豆、玉米生产,解决当地的粮食增产问题;还可用于沿海地区或都市农业区鲜食型大豆、玉米生产,结合冷冻物流技术,发展出口型农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畜牧业较发达或农牧结合地区,可利用大豆、玉米混合青贮技术,发展豆-玉-畜循环农业。

第一,籽粒型。运用收获籽粒的大豆、玉米品种进行带状复合种植。第二,鲜食型。运用鲜食玉米品种和鲜食毛豆品种进行带状复合种植。第三,青贮型。运用青贮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与饲草大豆品种或青贮大豆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第四,绿肥型。籽粒玉米品种与绿肥饲草大豆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粒用,大豆直接还田肥用。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四川农业大学

技术指导意见(2020年5月)

一、选用良种

玉米选用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西南地区可选用仲玉3号、正红6号、川单99等,黄淮海地区可选用农大372、豫单9953、纪元128、登海939等,西北地区可选用迪卡159、丰垦139等。大豆选用耐荫抗倒、宜机收高产品种,西南地区可选用南豆25、贡秋豆5号、滇豆7号等,黄淮海地区可选用齐黄34、石豆936、石豆885、郑豆0689等,西北地区可选用中黄30等。

二、扩间增光

实行2行玉米带与34行大豆带复合种植。西南和西北地区,玉米带宽≤40厘米;相邻玉米带间距1.8米,种3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厘米。黄淮海地区,玉米带宽≤40厘米;相邻玉米带间距2.22.3米,种4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570厘米。

三、缩株保密

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距,达到净作的种植密度,一块地当成两块地种植。西南地区玉米株距13-14厘米,播种密度450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4000株/亩以上(按90%计);大豆株距10厘米,播种密度910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7800株/亩(按85%计)。黄淮海地区玉米株距11厘米,播种密度460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4000株/亩(按90%计);大豆株距10厘米,播种密度1020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8700株/亩(按85%计)。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单粒穴播或双粒穴播,玉米株距12或24厘米,播种密度505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4500株/亩(按90%计);大豆株距8或16厘米,密度11300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8500株/亩(按75%计)。

四、机播匀苗

西南地区可选用2BYFSF-2(3)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施肥播种机,黄淮海地区可选用2BYFSF-6型或2BMFJ—PBJZ6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实施播种施肥,确保苗齐苗匀;西北地区需要覆膜播种时可选择2BYFSF-5型鸭嘴式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施肥播种机,或选用2行鸭嘴式玉米播种机和3行鸭嘴式大豆播种机一前一后组合播种。播前严格按照株行距调试播种档位与施肥量(根据当地肥料含氮量折算来调整施肥器刻度),对机手作业进行培训,确保株距和行距达到技术要求。

五、适期播种

六、调肥控旺

按当地净作玉米施肥标准施肥,或施用等氮量的玉米专用复合肥或控释肥(折合纯氮1418公斤/亩),黄淮海与西北地区在播种时全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对长势较弱的玉米利用简易式追肥器在玉米两侧(1520cm)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西南地区播种时每亩施40公斤玉米专用复合肥(15-15-15),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大豆不施氮肥或施低氮量大豆专用复合肥(如13-20-7),折合纯氮2-2.5公斤/亩;播种前利用大豆种衣剂进行包衣;并根据长势在分枝期(苗期较旺或预测后期雨水较多时)与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克/亩,对水40-50公斤喷施茎叶实施控旺。

七、防病控虫

采取理化诱抗与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示范基地安装智能LED集成波段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诱芯装置诱杀斜纹夜蛾、桃柱螟、金龟科害虫等。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荚期病虫害发生较集中时,利用高效低毒农药与增效剂,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一次,兼顾防治玉米穗腐病和草地贪夜蛾。视病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决定是否防治第二次。播后芽前进行杂草防除,如阔叶草较多可选用适当药剂进行封闭除草;苗后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实施茎叶定向除草(带状间作应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或采用GY3WP-600分带高架喷杆喷雾机实施茎叶定向除草)。

八、机收提效

根据玉米大豆成熟顺序和收割机械选择收获模式。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可用4YZ-2A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也可选择当地整机宽度在1.61.8米以内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果穗或籽粒。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可用GY4D-2型联合收获机收获脱粒、秸秆还田,也可选择当地整机宽度1.82.2米以内的大豆联合收割机实施收获。玉米大豆混合青贮。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乳熟末至蜡熟初,可用4QZ-280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同时收获玉米与大豆,然后用YK5552青贮打捆包膜一体机完成打捆包膜作业并堆放青贮,或直接压实、密闭贮藏于青贮窖中。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推广成效

提供一田双收“包头方案”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又是一个丰收年。九原区哈业胡同镇金军家的房前屋后都晒满了金黄的玉米、大豆,他家种植的100亩玉米间作大豆喜获丰收,玉米间作大豆田,玉米产量达到640公斤、大豆近150公斤,每亩地毛收入超过2600元。他还打算把玉米间作大豆从100亩扩大到2000亩,周边的几个种植大户也都有了扩大种植面积的想法。

2018年,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包头市在自治区率先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东河区沙尔沁镇小巴拉盖村试验示范500亩。2019年扩大到土右旗3个镇示范推广1680亩。两年试验示范,效益明显。

2020年,为进一步提高推广力度,包头市上下联动,在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专门设立两个中心,专项开展大豆玉米间作技术推广工作,组成20多人的技术指导服务团队。与旗县区农牧部门、技术人员密切配合,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实行政策补贴,在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项目的基础上提高标准,高于清种玉米补贴标准130元以上。并根据各地实际,统筹项目整合,将社会化服务、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提升、秸秆转化等项目,向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户倾斜。与保险机构协调沟通,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业保险。每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按1亩面积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大豆按0.5亩实行商业性保险。为解决大豆、玉米的销售问题,包头市协调国家级龙头企业北辰饲料公司,与所有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户签订种植订单,以大豆高于市场价0.2元/斤、玉米高于0.02元/斤的价格收购,在保障农作物卖得出的基础上,还卖得好。

政策拉动、龙头带动、上下联动、技术互动的组合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2020年,全市推广面积达到2.4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2021年,实现全市5个重点农牧业旗县区全覆盖,总面积达到4.5万亩。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专家教授测产结果表明,包头大豆玉米间作田,玉米、大豆平均产量分别达到820公斤和82公斤,玉米亩产量与包头市山南地区净作玉米持平,82公斤大豆属于纯增,真正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大豆稳增产”的目标,而且填补了包头市大豆产业空白。按照每公斤大豆6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去除新增成本130元,每亩示范田纯增收入362元。

几年的实践和尝试证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调整结构、轮作倒茬、培肥地力、减肥控药、节水节地、提质增效等诸多优势,可以实现一田双收、一技多用、粮豆轮作、用养结合。玉米间作大豆技术在包头成功落地并实现了本土化,特别是在积温18002200度、降雨量200多毫米的山北地区试种成功,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具有重要推广价值,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包头方案”。

(宋阿男王春梅)

摘自《内蒙古晨报》

这项技术“增产不增地”

2021年以来,宁夏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大豆团队采用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了机械化增产增效、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进行了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草畜一体化模式的示范推广。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大豆玉米混合饲料较青贮玉米单种亩增产3%,饲料蛋白含量提升10%左右,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据介绍,饲喂蛋白含量高的混合青贮饲料有助于提高饲喂品质和降低成本;大豆根瘤固氮能增加土壤氮素水平,培肥地力,玉豆复合种植能增加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瑶)

摘自宁夏新闻网

一半的土地种出1.5倍的玉米产量

“三个点的平均亩产为569.63公斤。”2021年7月,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了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承担的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产量验收。在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内对3个代表性田块进行现场测产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永红代表专家组,现场公布了这个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四川省的玉米平均亩产在380公斤左右。按照此次测产569.63公斤的亩产计算,约是它的1.5倍。

“玉米收获过后,每亩还有近150公斤的大豆产量。”该项目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说,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按照两行玉米、三行大豆的套作方式,配合拌种壮苗、减量一体化施肥、理化诱抗、营养调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大豆和玉米产量的双提升。这相当于利用一半的土地面积,实现了比单一作物净作模式下更高的产量。

“仁寿农民历来就有将大豆和玉米套作的种植习惯,但是过去由于技术不规范,生产效益一般。”、仁寿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王小彬表示,从2007年该技术在仁寿县进行试验推广以来,得到了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对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产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仁寿现有玉米种植面积近59万亩,大部分都应用了该技术模式。“目前我们还需要一些更适宜本地生产条件的玉米品种,以便在不同生态区域应用。”王小彬说。

项目技术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王小春早已着手。除了此次测产的仲玉3号,在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内,记者看到17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块试验田内依次排开,正在进行对比筛选。

“我们选取了包括了粮用、青贮等不同的玉米品种,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王小春说,除了品种筛选,项目组专家也正在结合地形等要素,为当地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率提供农技、农机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农民经济效益。

THE END
1.大豆有机复合肥大豆有机复合肥批发促销价格产地货源阿里巴巴为您找到79条大豆有机复合肥产品的详细参数,实时报价,价格行情,优质批发/供应等信息。您还可以找大有机复合肥,氮磷钾有机复合肥,草木灰有机肥料,有机生物菌肥,生物菌肥 有机等产品信息。https://m.1688.com/offer_search/-B4F3B6B9D3D0BBFAB8B4BACFB7CA.html
2.大豆专用复合肥金豆958帝益肥帝益生态肥业股份公司产品介绍 大豆专用复合肥-金豆958-帝益肥 总养分≥40%提供支持 1、保证经销商丰厚的利润空间。 2、不敢想象的奖励政策(面议)。 3、提供产品市场运作所需的完整合法有效的手续。 4、提供柜台上所要的三折页、粘贴画和产品详细介绍的小册子。 5、强大的宣传支持,保证顾客源源不尽。 6、严格的区域市场保护政策,http://m.3456.tv/business/diyifei/pro/979724.html
3.内外价差缩减明显,国产大豆市场存在底部支撑但8月下旬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逐渐反弹,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蛋白39.5%以上大豆塔粮装车价格与进口巴西大豆到港成本之间的差距来到年内最低值。2024年大豆内外价差均值为779元/吨,10月9日,内外价差仅58元/吨,远低于平均价差,较8月19日的年内高点下降1008元/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Y3NDg2Mg==&mid=2247519760&idx=3&sn=074c1f8f3189a9dc15ef2006456b2815&chksm=eade9378e1dee4c2d90f121fc86fb0823e0868d4ab7efee6349e811521325f4deadfaeefcf45&scene=27
4.四川美丰:公司复合肥产品可用于大豆种植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公司生产的复合肥能否用于大豆种植?此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约有多少? 四川美丰(000731.SZ)1月1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复合肥产品可用于大豆种植;产品销售情况请关注未来发布的定期报告。 原标题:四川美丰:公司复合肥产品可用于大豆种植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1172250490989.html
5.大豆要高产施肥是关键,施什么样的肥?如何施磷肥在土壤中活动性能较小,大豆从胚根形成就需要磷,一般在播种前每亩深施大豆专用复合肥60~80斤。 2、施用种肥:一般用微量元素作种肥,也有用菌肥浸种拌种,如用钼酸铵5克,加水200克可拌种10斤,补充钼元素。 3、巧施氮肥:一般地块每亩可施尿素10斤,作底肥使用。在大豆开花结荚期每亩再施尿素10斤,有明显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625054011
6.山东亿佳丰农化有限公司供应叶面肥冲施肥有机肥复合肥核苷酸钾 芸苔素 红牛钾王 枯草芽胞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 姜老大 土豆王子 块茎大大大 苗木绿化专用肥 微生物菌肥 活菌根乐多 芸苔素 沃美乐 优施美 育苗基质 生物有机菌肥 红品 光碳核肥 光碳核肥 核苷酸钾 氨基酸钙 生根壮苗剂 葡丰灵 棉白金 膨果钾 硝酸钙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细胞分裂素 鲜花带刺顺直王 大豆http://www.sdyijia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