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报社在疫情期间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持续开展科学防控知识、抗“疫”先进人物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展示科技工作者助力疫情防控的担当与作为。
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和先进人物宣传。继2月5日出版“科学防控战胜疫情”科普周刊后,《山东科技报》开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专栏和“战疫英模”专栏,在3版开设“科普文苑”专栏,刊发“战疫有我”文学作品,将7版作为“科学防控战胜疫情”专版。截至4月14日,刊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专栏18期,报道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战疫英模35期,连续出版29个“科学防控战胜疫情”专版,刊发9期“战疫有我”文学作品,累计刊发稿件189篇,字数约14万字。
积极宣传山东省科协疫情防控工作。先后刊发《山东省科协:为科学防疫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发挥党组织共建优势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省科协组成攻坚行动工作组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省科协“四进”攻坚行动工作组为企业、项目把脉问诊》《泰安市科协组织“泰安小美科普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临沂市罗庄区科协:助企纾困全力以“复”》等59篇稿件,积极宣传全省科协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报纸专版宣传。1月22日在《南方科技报》《医药星期三》编发2个专版,并在春节前夕将报纸专刊及口罩带到南宁市金桥客运站,免费发放给返乡群众,宣传科学防疫知识。
策划线上课堂。中心针对科普重点人群,创新开展农技“云课堂”、“少年强”公益科普课堂,形式新颖,受到农民和青少年的欢迎。农技“云课堂”自2月21日开始上线,已制作上线11期,内容涉及水稻、柑橘、甘蔗、鱼苗培育等春耕生产实用技术,观看人数累计超10万人;“少年强”公益科普课堂分为科技发明创造和小记者培训两个系列,邀请科普专家及资深编辑记者网络授课,已推出了5期(共9场)直播课,观看总人数累计1万人。
联合40家种子企业,保证种子供应。报社与湖南省种子协会合作,联系了40家种子企业,通过报社融媒体平台将种子企业的信息刊出,方便农民联系购买。
五、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1.发挥优势,开展疫情科普知识宣传
从1月29日开始,中心连续策划针对青少年、公众、专业人群推出一系列活动,影响广泛,受到江苏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广电、中小学、高校等单位的支持和欢迎,为疫情期间公众的居家隔离提供了帮助。
★举办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知识竞答
为发挥科普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线上渠道,以群众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普及防治新冠肺炎的有关知识和有效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抵制各类谣言,提高全社会的疫情防控能力。由江苏省科协主办,省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省预防医学会、省心理学会、省营养学会、省人民医院和江苏健康广播共同协办的疫情防控知识竞答活动,从2月3日开始,到2月28日结束,超过232万人次参加答题,南京、徐州、常州三地网民参赛热情高涨,答题人次均超过30万,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支持。江苏文明网、江苏公众科技网等多个平台联动,最终活动入选江苏省文明网专题栏目。
★江苏科技小记者“武汉加油”疫情防控作品征集
由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主办的“众志成城科学战疫”影像作品征集活动,从大众视角、公众感受和需求出发,发动高校、设计创意机构等专业人员,创作各类影像作品,普及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坚定全民战“疫”的必胜信心。目前已收到作品1196件,其中视频81件,平面设计1016件,摄影77件。部分优秀作品已在人民网江苏频道、江苏公众科技网、科学传播在线、地铁科学号、动视、今日科学电视节目、江苏科技报等平台展播。
为配合教育部门、广大家庭共同完成青少年群体居家隔离期间的教学任务,中心积极策划、多方组织,依托腾讯《科学课堂》网络教室,先后组织开展了文学阅读、趣味数学、化学故事、科技英语、疫情防控、物理、人工智能、科学小制作等公益网课,由中科院院士、科技工作者、教育专家等共同授课。截至3月10日,共上线50多个课时,共有2万余人次参加学习,所有课程均可回放。在网课中,还穿插了“战疫小卫士”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增加网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孩子们的寒假生活,中心推出“科学小制作”作品征集活动。2月24日起,每周一、三、五下午,公布不同的科学实验制作任务。截至3月6日,提交视频作品超过1200件,活动还在持续开展中。
3.提高传播渠道使用效率,加强原创科普资源开发
一直以来,中心根据省科协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努力发挥各传播平台的使用效率。2月份,通过“科普云大屏”、电视、动视、地铁科学号、人民网江苏频道等累计发布图文、视频1739次,覆盖人群1810万人次。为更好地适应公众需求,中心有针对性的加强疫情防控原创视频创作,一个月来累计制作病毒知识、心理疏导、防控知识、春季健康等30多集200多分钟,编辑加工科普中国、国家卫健委等科普视频300多分钟。除了用于自有平台播放外,目前已整理了包含1000多个视频在内的资源包,已将向社会推送。
4.组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深入基层贡献力量
六、重庆科技报
1.印制疫情防控手册及公益海报
编辑出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手册,免费派发到基层。重庆科技报社编辑印刷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以及《关于新型病毒,我们能做什么》《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会》《适当锻炼》等系列公益海报,让公众了解新冠肺炎的就医流程、个人防护、居家防护、工作区域防护知识及如何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发行近3万份,对于引导市民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线下”迅速建立起由近1万名科普信息员组成的全市应急科普队伍,发放疫情防控应急科普资料超过50万份。
2月7日,河南科技报社成立活动办公室,迅速组建专家在线服务团。通过详细整理分类,专家由360多名组成,共分为疫情防控(10位)、大田作物(123位)、蔬菜瓜果(83位)、畜牧养殖(96位)、水产养殖(8位)、农业机械(10位)、三农经济(7位)、农业规划(3位)、农业产业化(18位)、法律服务(2位)等十个专家小组。
刊发防控新冠疫情科普专版。分别从“自我防控新型肺炎保护自己和他人”“疫情当前,我们应该这样做”“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御防控狙击战”等方面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科普,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
与种植养殖专家约稿,先后刊发《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生产技术要点》《蔬菜集约化育苗场防护要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猪场安全生产措施》《新冠肺炎疫情下黄鳝产业风险防范措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禽养殖指导意见》等稿件,指导农民朋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序进行安全生产。
十、武汉科技报
战“疫”期间,武汉科技报的“新闻突击小分队”——由编辑部和网络部的骨干人员组成,分为采访、网络发布、后勤保障3个组,每天由两位总编辑和两名采编人员值班,到报社策划选题,布置采访任务。
在采访一线的同时,武汉科技报也围绕“第二战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党员干部等进行了深度发掘,写出了大批颇具感染力的作品,如《武汉科协人的战“疫”日记》《城市守夜人的雨夜情思》《科协书记主席送菜忙》《分鱼分肉分火锅的“退伍军人”》《他不在,社区还不习惯》《女科技馆长的战“疫”心法》《科学防控交出满意“铁南答卷”》等,正因为这些平民英雄,才让武汉保卫战迎来曙光。
原标题:《戳进来!了解地方科技报在抗疫过程中都做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