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推进途径社科要闻中原人文社科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理念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创新,既具有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也具有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特色,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道路选择,对加速全球现代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发展的硬核实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科教兴国;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一高瞻远瞩的论述,既从理论上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说得清清楚楚,又基于实践把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实质说得明明白白。这是我们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基本逻辑起点[2],也是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实现现代化是很多国家追求的理想。中国式现代化,所谓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就是像现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中等收入群体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较高、全社会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重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均寿命比较长、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等。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团结奋进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完全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平时都比较尊崇的“两个文明”相协调的行为规范。一方面,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积贫积弱,就会被挨打,就会长期受欺凌,人民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幸福感。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足于经济实力不强的基本国情,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些基本发展规律,中国才能创造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奇迹。然而,在实现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非常重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告诉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两个文明”的协同共进[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全社会才能够和谐进步,并长期保持稳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既符合现代绿色文明发展的需要,也契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全球影响深远的老子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近年来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完全相适应[6]。虽然,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上中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富煤贫油少气”特征,导致燃煤发电占比较大,历史性形成了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的问题,但是中国已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庄严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且已作出非常科学的规划,积极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际上,近几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快速推进,中国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日益趋好,城乡人居环境更美,创造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在思想渊源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倡导开放、包容、各美其美的价值观。就当今世界局势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倡导走和平发展之路、走多边主义之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认可[7],这也是世界各国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逐步落实,西方霸权主义将逐步被削弱,并可能走向历史的终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按照西方霸权主义的思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仍然要依靠战争来解决问题,这确实缺乏最基本的文明要素。所以,中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倡导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实实在在是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推动全球现代文明进步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8]。

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并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需要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铁律,稳中求进,一心一意谋发展,稳步提升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有拥有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够真正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稳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二、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所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简单地讲,就是从全局上倾国家之力,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培养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的科教资源支持,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全面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全球的影响力,有效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的系统部署,中国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协同发力,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历史性提升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资源更加公平配置,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尤其是要更加重视发展素质教育,彻底摆脱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由考试引领的教育模式的约束,实现全国及各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发展,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国家教育健康发展的大方向[10]。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提升工程科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各类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更加健全、更有活力的教育培养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各种类型、数量充足、质量更优、专业门类齐全、视野开阔的人才资源支撑。

(三)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更加充沛的力量,特别是要加大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研发投入强度,由2021年的2.44%[11]尽快提升到国际公认的2.6%~2.8%的水平[12],投入更加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围绕新材料、高端芯片、6G、量子信息、太空技术、核电技术、生物医药、新一代医疗和实验室检测设备、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高新技术领域,系统筹划一批涉及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组建老中青结合、以青年人才为主的骨干专业科研团队,协同作战,联合攻关,以恒久之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破解高科技领域被部分发达国家“卡脖子”的历史性难题[13],有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领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不断突破的高新技术成果与大量发明专利为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在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建立健全中国自主可控的高端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筑牢国家强盛之基,保障国家安全,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14]。

(四)构建全球一流的创新人才生态

(五)持续稳定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基础研究追求科学原理,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推进重要创新的条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思想源点。加强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实力,才能够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加强基础研究[18]。中国人口众多,在基础研究领域不能有任何急躁情绪,也不能有简单的功利思想,更不能用年度考核的机械化方法逼迫科研人员出成果、发论文,而是要以恒久之力,长期稳定地支持足够规模的大学、专业科研机构、专业实验室等一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为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稳定可靠的科研条件,支持其扎扎实实做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具有“二八定律”,只有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规模组织到足够大,才有可能在其中涌现20%的优秀人才。只有通过长期稳定积累积淀,才有可能逐步造就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命名新的科学定律、创造新知识新智慧的科学家,进而为国家占领全球新的原创性知识创新高地奠定科学基础[19]。

(六)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二十大,已经为我们擘画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路线图。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不骄不躁,稳中求进,组织动员中华民族各个方面的科教力量,搭乘新时代新征程的列车,向既定目标勇毅前行,共同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华彩乐章!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

经过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以来的艰苦探索,在经历了几代人执着的持续奋斗,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在系统总结中国过去走过的道路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兼容并蓄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可借鉴经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条崭新途径[22]。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比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体制特征,中国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前文已述及,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为我们作出的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无数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杰出先驱抛头颅、洒热血、费功夫、集智慧筚路蓝缕探索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历史选择。

(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中央第一次把高质量发展提升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战略高度,将直接影响中国下一步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走向,这是促进中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支撑[25]。

第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独创的特征与发展优势。中国应顺势而为,继续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增添活力与动力。其实,很多国家已经看到了中国这种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只是由于它们国家历史与政治体制等原因而无法效仿。我们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能源供给、粮食安全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稳定支持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灵活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造新需求、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优势。此外,还要长期稳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更多新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重视和支持青年人大胆创新创业,开辟国内外市场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技术、新消费和新市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第二,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保证中国长期屹立于国际竞争舞台的支柱。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为努力方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机遇的发展方面,在涉及安全发展的技术领域,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拉长短链、补齐断链[26],从战略上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产品档次与技术水平,尽快在国际市场上占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高端位置,从而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铺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另一方面,同步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推动中国日益活跃的现代服务业同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门类齐全的先进制造业、稳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更加充裕的投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与地区布局,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第四,推动高质量开放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加积极的工作方法、更加包容的文化滋养,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本和国际化人才资源,积极稳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8]。通过网络化、智能化赋能,高标准建设更多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不断提高开放的高度和深化开放的深度[29],全面提升全国各地区开放发展水平。

(三)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结合中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碳排放量处在历史高位的现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各种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30]。

第一,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结合各地区实际,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精准治污,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深入持久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尽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通过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探索生物防治方法,治理土壤污染,提升农产品绿色化水平。

第二,科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针对中国能源部门碳排放量占比较高的实际,大幅度调整中国能源生产结构、技术结构与消费结构,通过能源科技创新,用更多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加快发展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发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多种储能技术,稳定发展核电,积极研发核聚变发电技术,大幅度扩大绿色能源占比。对于传统较大规模的燃煤发电,持续扩大煤电“三改联动”规模,大幅度减少碳排放量。结合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的特殊国情,积极探索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以后的煤电与新能源稳定并行的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全面遏制“两高”工业发展,减少这类项目导致的工业污染。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技术改造,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有效降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等为重点,全面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实施重点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稳定提升中国不同类型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慎重选择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全新的科学发展之路,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推进全球现代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的最新成果。该重大成果一经提出,便迅速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与充分肯定。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系统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心同德,求真务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张占仓.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J].中原文化研究,2021(6):86-91.

[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6]张占仓.科学稳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2(4):1-13.

[7]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2-15.

[9]沈梓鑫.科教兴国与创新驱动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3(3).

[12]张占仓.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EB/OL].

[14]刘垠.新时代新征程自觉肩负起科技改革发展的使命责任[N].科技日报,2022-10-31(2).

[15]陈佳.科教兴国人才兴邦[N].光明日报,2022-11-01(2).

[16]张东刚.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N].光明日报,2022-10-31(6).

[17]周小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N].光明日报,2022-10-31(6).

[18]叶玉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5):589-595.

[19]胡立彪.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加强基础研究[N].中国质量报,2021-12-14(2).

[20]何光喜.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势、挑战与展望[J].科技中国,2022(9):8-11.

[21]侯强周,兰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战略的理路分析[J].改革与战略,2022(3):97.

[22]唐洲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光明日报,2022-10-27(8).

[23]钟瑞添.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N].光明日报,2022-10-27(8).

[25]张占斌.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2-10-28(6).

[26]刘立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产业链奠基、创新链赋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19.

[27]王政武,郭雅玲,陈春潮.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逻辑内涵、现实困境与政策框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4.

[28]马相东.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N].光明日报,2022-10-28(6).

[29]张二震,戴翔.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理论内涵、引领理念与实现路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1.

[30]张再杰.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光明日报,2022-10-31(10).

该文原载《改革与战略》2023年第1期,第1-11页.

(作者张占仓,二级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社会院原院长)

THE END
1.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中化化肥2025年校园招聘会 一、公司简介: 中化化肥是国内化肥行业首家在港上市企业。作物营养业务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农化服务全产业链,销售覆盖中国95%的耕地面积,是中国领先的农资投入品分销服务商。作物营养业务未来将进一步致力于资源与环境友好,满足农业新需求,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全面转型为“生物肥料与土https://nxy.nwsuaf.edu.cn/jyzd/jyxx/8c0da57938a9498cada1c1a16aefc643.htm
2.化肥招聘网2025年化肥招聘信息化肥业务经理 5-6k·13薪 益通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明珠 经验不限 本科 张女士 · 人力总监 化肥业务经理 5-6k·13薪 益通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头屯河区 经验不限 本科 张女士 · 人力总监 化肥营销/销售总监及大区经理-某集团公司 18-25k 某国内大型农林牧渔公司 融资未公开 随州 10年以上 https://m.liepin.com/zphuafei/
3.肥料招聘最新肥料招聘信息567条应届生求职网 全职推荐 兼职实习 宣讲会 行业招聘 BBS论坛首页 > 肥料招聘信息 肥料招聘信息[山东]阿道姆(青岛)肥料有限公司 销售管培生 2024-11-20 山东,青岛 [江苏其它]盐城中农悦农农资有限公司 肥料销售经理 2024-11-19 江苏 [南宁其它]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采购经理 2024-12-06 广西,南宁 https://m.yingjiesheng.com/j.php?word=%E8%82%A5%E6%96%99
4.「中化化肥招聘」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化肥/农药公司)中化化肥招聘 中化化肥最新招聘9个职位,分布在5个地区(南宁,石家庄,通辽),招聘硕士2个,招聘类别销售类最多,占31%,学历不限学历最多,占44%,工作经验1-3年最多,占38%。 业务员 南宁-良庆区|不限经验|不限学历|全职|¥4000-5000元 2天前 产品经理助理https://www.jobui.com/company/458693/jobs/
5.中国中化招聘官网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英文简称Sinochem Holdings)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21年5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中国中化坚持“http://job.sinochem.com/
6.人才信息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企业:中国化肥网|更新时间:2014-10-24 14:24:00.0 说明:销售经理 20人 岗位职责:1、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工作,跟进客户与公司之间的沟通工作; 2、协助上级领导管理区域销售工作。岗位要求:1.大专及以上学历,3年以上农资行业销售经验,农学、营销类相关专业优先。 2、具备一定的产品营销规划、http://www.fert.cn/job/
7.网站地图百大英才网 百大应届生求职 中国机械英才网 中国船舶英才网 中国仪器人才网 中国无损检测人 中国仪表人才网 中国计量人才网 中国焊接人才网 百大英才网运输 百大锅炉英才网 百大英才网矿山 钟表 厨具 百大泵阀英才网 百大电梯英才网 发电机 百大家电英才网 机床 机电 胶粘剂 百大橡胶英才网 百大英才网化肥 百大英https://sn.baidajob.com/about/sitemap
8.「化肥工业招聘」2024年化肥工业招聘信息江苏省化肥工业有限公司是省苏豪控股集团、省纺织集团旗下的全资国有贸易型企业,主营化工、化肥类销售业务。 请求职者通过智通人才网招聘系统应聘本公司的职位,或者通过本公司在智通人才网上留下的联系方式与本公司联系,本公司不会用手机或者小灵通的方式联系求职者,也不会在本公司所在地以外地点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请https://www.job5156.com/gongsi/gs8865c059910232017ec90e43ab15218e/
9.中国中化人才测评题库20231028200705.pdf以果菜茶优势区为重点推动粪肥还田利用,减少化肥用量 C .在西北地区支持一批用膜大县整县推进农膜回收 D.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等南方粮食主产区集中示范耕作压盐技术模式 『正确答案』 D 编号:5e7f8d4c2396cadd27e8b441fe0e123c 第1页 中国中化人才测评题库 2023-10-28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28/8031040056006001.shtm
10.中国石油多项成果获2019年度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12. 互联网+智能财务在招标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物资有限公司 段 凯 田卫东 王 蔚 刘 韬 陈瑜鹏43. 基于能力导向的炼油工艺战略型人才培训新模式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王子康 赵日峰 许友好 郭英杰 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化肥厂 郑灿忠 牙尔买买提·吾不力 毛金元 韩广明 陈建生 https://www.zgsyqx.com/list.asp?id=5256
11.山东中创亿丰肥料集团有限公司招聘信息山东中创亿丰肥料(集团)有限公司下辖五个子公司,主要从事菌体综合肥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与国家相关项目的对接实施等工作。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更多信息尽在齐鲁人才网https://dz.qlrc.com/personal/cpF8EFC18135.html
12.中国式双碳科创巨轮将从杭州驶向世界2023年07月21日,世界包装工业巨头、世包国际中心集团董事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咨商机构——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中国籍主席金祥佐,与覆盖地球上所有生态体系、全球惟一煦丰碳同化碳中和领域发明专利指导机构国碳研究院长、国碳联盟董事长王根礼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资本投入与专利管理为纽带结成国际战略合作联盟,携手向全球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30728/072023_1384518.html
13.中油一建:中!——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建设公司70年面对新形势、行业转型,历经70年风雨的中油一建整好行囊再出发,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打造一流的业绩、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品牌为目标,争创炼建企业百年老字号品牌。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195179
14.艰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史打印页面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 图|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讲“希望寄托https://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34&id=59096
15.“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互联网 +”智慧农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行业,需要既懂得农业生产知识,又懂得互联网专业技术[16]。目前四川大部分农业从业者难以胜任智慧农业发展的需求,合格的智慧农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4.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四川大部分地区实现的农产品产量连增是以地区农业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http://www.sass.cn/109005/5348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