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前景范例6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运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Theproblemofpharmaceuticallogisticsoperationstatusandcountermeasures

WANGPing

InformationCenter,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isaspecificindustryinthenationaleconomyindustries,itscirculationperformancerelatestoeveryhousehold,andrealizingtheefficiencyandmodernization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oflogisticsoperation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pharmaceuticallogisticsoperations,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inorder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pharmaceuticallogisticsandmanagementsystem,enhancetheoperationalefficiencyofpharmaceuticallogistics,thusmakethepharmaceuticallogisticsstructuredeveloptothepositivedirection.

[Keywords]Pharmaceuticallogistics;Operationalstatus;Exist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医药物流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提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和药品的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有机整合”。可见,医药物流是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点提升改造领域,推动医药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医药成本过高的有效途径[1]。

2医药物流的运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医药物流项目基本上大都还停留在医药企业内部的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供应商和下游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的整合,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重复运输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一系列现象,致使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情况。

国内的一些已有研究探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医药物流的本质和医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探索了医药物流行业的新型交易模式,但我国医药物流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医药物流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划,目前医药物流中存在如下四大问题:

2.1医药流通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

在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交易渠道复杂,物流节点过多,致使流通费用过大,药价过高。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要经过5~7级经销商,过多的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商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则占到了销售额10%以上。而在美国,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3%,销售利润率为2.4%[2]。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侵蚀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桎梏。

2.2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尽管我国曾对医药行业实施了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但药品管制的方法和监管模式仍处在探索和不完善的阶段,管制政策也随着国家相应体质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政府管制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一直显著,但效果一直不理想[3]。医药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腐败现象较严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负担重,医药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大。因此,医药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分家”制度,旨在改变“药价过高,以药补医”的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很明显。

2.3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其中80%以上是中小规模企业,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排名前四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占到美国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目多且规模小,导致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偏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2.4盲目建设医药物流中心

3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2010年,商务部在首次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上明确指出: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药品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医药的连锁经营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通过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在最近启动并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中也十分明确的指出:对于基本的药物今后将采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并实现药品的统一配送,并进一步规定医药生产的企业作为招投标的主体,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实现全部配备基药并使用基药,最终实现药品的零差率销售。显而易见,该政策启动实施后,那些网络覆盖面较全、药品的配送服务质量较好的大型的医药企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医药流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实现的,而这基本上也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来引导和实现[8]。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医药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扩张,因此,医药企业之间合并是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通过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降低医药流通费用、提高医药的流通效率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与国外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起来,仍相差甚远。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兼并策略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场市场扩容、行业兼并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改革却是关乎自身的存亡,中小企业应积极谋求自身生存的发展策略,除了选择被大的医药企业兼并之外,还可以选择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的医药集团的方式来求得发展,否则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2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医药物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2010年以后每年召开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等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些急需得到改革的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正确使用价值规律,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来改革现有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利益格局,创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医药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力量更加趋于均衡分布,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各主体间的协作性将会被进一步增强,最终会使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被极大地降低,医药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9]。

3.3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12]。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13]。

3.4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来解决这个难题。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以外的物流企业去完成医药物流的服务。借助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不必要的环节,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和进行集中采购来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降低医药物流的费用。

作为第三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医药物流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医药物流的全程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明确药品的一些特殊存储和运送要求,能够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贮存、养护和配送,并可以提供一整套与医药行业的特殊要求相符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国内一些已经具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在现有物流能力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要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能力,就需要重组第三方医药物流批发企业的资产,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与医药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结成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紧紧把握医药物流市场的节奏,以及时地调整自身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向其他医药公司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2]。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目前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为数不多。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医药公司之一,九州通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拥有80余万平米物流中心仓储资源,4000多名物流精英,850余台运营车辆,集团7万余家医药上下游客户,良好的物流资源和业务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4]。

3.5研究医药行业物流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运作形态

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探寻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展望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变革发展的趋势[15]。

3.6构建医药行业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嵌入性制度和供应链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进过程,探索制度嵌入关键节点和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与制度要素契合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组织网络结构和运作流程。并基于上述分析判断,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采用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对整个医药产业供需链进行整合,促进良好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提供医药行业物流产业化研究的新思路。

4小结

从医药物流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医药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系统地分析、设计医药行业的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亟需在理论方面对医药物流管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亟需在实证方面去探究我国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医药流通的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制订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以促进医药物流的理论发展,并在应用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2]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3]吕红.转型时期我国医药商业供应链的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5]李璨,游娟,吴志利,等.医院中药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1,(9):42-45.

[6]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68.

[7]冉宝松.医药流通变革潮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3):50-52.

[8]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9]叶堂林.我国现行医药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战略构建[J].江苏商论,2008,(5):30-31.

[10]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11]吴志利,程潇,陈瑞.优化医药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66-67.

[12]藤志香,王彦.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10):725-727.

[13]卢奇,王荣.医药物流商与渠道商的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0):72-73.

[14]谷春光.物流需要变革和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44-45.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关键词】制药厂;制药设备;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给我国的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据统计,我国的制药设备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生产设备大国,为我国的制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药设备制造业还有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缺乏创新性。

针对制药业常出现的问题,我国新出台的2010版GMP对制药企业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的GMP对制药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验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质量风险的产生。因此,制药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抓住此次的2010版GMP认证机遇,努力研发新型设备,在满足新版GMP的同时,争取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水平,尽早制造出低能耗、高效率、自动化水平高的制药设备。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国内设备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能为本国制药行业谋福利。

1我国中药制药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制药装备能耗高、效率低

1.2制药装备研究与药品实际生产工艺脱节

我国的制药设备企业不完全了解制药生产工艺,只是按照机械工程原理和设备要求设计和生产设备,导致生产出的设备适应性、联机性和灵活性比较差,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不能满足制药企业的切实需要。如中药提取的生产工艺中,需要根据药材的类型(根茎类、叶类、花草类等)来设计合理的提取装置,否则,机械地进行设计势必会导致装置的适应性差。如花类药材加水提取,药材会浮于水面,不能充分浸润,从而降低提取效率。总的来说,制药设备研发和药品生产工艺脱节严重,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1.3制药装备的自动质量保证检查系统缺失

2我国制药装备发展方向

2.1符合GMP验证要求的制药装备

新版GMP对制药装备的要求:装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以及必要时进行消毒或灭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光洁、平整、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对于中药制剂的生产,主要从中药材前处理设备和后续的制剂生产设备的设计与效能等方面来考察。重点应考虑易清洗、不污染药物,同时要符合国家低碳节能的战略发展要求。当前,我国中药材产地加工较为粗糙,缺乏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净度标准,药材的包装物、自身夹带的泥沙、灰尘等杂质易污染设备和生产环境,也给后续的粉碎、灭菌、提取、浓缩等工艺带来了不便。所以满足制药过程规范化要求的装备是制药装备发展的基本要求。

2.2鼓励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高效能、低能耗、环境友好型企业是制药行业的标杆。高效节能型制药装备的开发与研制不仅切实地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号召,也是自身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是未来制药装备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一般中药制药企业都自备锅炉,提供提取、浓缩、蒸馏、干燥等热源,蒸气一次使用,能源综合利用率较低。随着GMP改造的深入,天然气能源代替燃煤、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药品价格又面临下降的局面,如何降低锅炉燃料费用支出,提高蒸气利用率迫在眉睫。已有诸多厂家通过在排烟管道上安装“省煤器”,用烟气中的废热加热进入锅炉的软化水,可以节约燃料费用。能源管道改制、中药渣热解气化产能等技术的推广,将实现蒸气余热、废热及工业生物质废物资源的二次利用,大大降低燃料等生产成本,实现产品附加值的增值。

2.3机械化程度提高,产品生产过程自动检测

加强中药的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灭菌等制剂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制药装备的机械自动化程度,同时对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并将这些技术融入制药新装备的设计与开发中,实现制药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检测是未来制药装备的一大趋势。国内已有不少企业采用了真空上料、三维混合在线输送、多层微波干燥、离心选丸、连动包装、自动装箱等多种创新技术和在线检测,光电感应、视觉传感、自动剔除等现代质量控制手段,实现了中药浓缩丸的全自动化生产。这些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也使企业在国内产生一定的知名度,成为制药行业的标杆。

3总结

制药设备是制药厂生产出高质量药品的关键一环。制药设备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安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设备企业领导应该抓住现有的大好机遇,招收人才,不断研发、创新,以新版的GMP为指导,制造出低能耗、高效、自动化的制药设备,为企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010版GMP.

[2]田耀华.新版GMP实施后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J].机电信息,2011(29).

关键词:野山茶油;价值;应用

1引言

油茶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广义上的油茶泛指山茶属中油脂含量高,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种的总称,据统计,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天然无污染的高山及丘陵地带,10多个省都能种植,目前主要产区在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全国现有栽培面积约4500万亩,年产油茶籽100万t,产油茶籽油27万t。

2野山茶油的研究现状

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对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功效。此外,传统医学认为,茶油有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的作用,能清胃润肠,可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等[1,2]。

2.1茶油的食用价值

油茶树与油橄榄树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含油率一般为25%~35%。茶油俗称茶籽油,与橄榄油并称世界两大木本食用油,自古有“油中珍品”之称。木本油料植物自然生长在山区,无化肥、农药污染,因此木本油比草本油品质好。在两种木本植物油中,高档精炼茶油与橄榄油相比,营养和保健品质更高。橄榄油含不饱和脂肪酸75%~90%,而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此外,茶油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物质山茶甙。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品位可与橄榄油相媲美。油茶全身都是宝,茶籽经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色纯味香,营养丰富,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作用,长期食用,可使人的皮肤细嫩润泽,头发乌黑发亮,增加人体免疫力。

2.2茶油的保健作用

据中医论述,长期食用茶油,能降低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同时,具有养颜护肤等功效,消化吸收率达99%以上,特别是对产妇后复原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是油中之王;此外,油茶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护肝、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调节免疫功能\[3\]。

2.3茶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同橄榄油一样,茶油是化妆品用植物油之一。茶油中的主要成分是油酸甘油酯,并含有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皮肤能很好地融合,无刺激,对酸化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一种作为油分补给剂的优质油。精制的茶油热稳定性好,不易氧化变质,安全无毒副作用。经AOM(ActiveOxygenMethod)法试验,橄榄油过氧化值达到100时需要55h,医用茶油需59h,而精制茶油(化妆品用茶油)则需120h,因此茶油是一种稳定性强的油脂,在功能性化妆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5]。管天球等人发明了一种油茶化妆品(CN102885749A),涉及日用化工技术领域,制备该化妆品所按重量份的原料及其比例有:油茶精油50~60、乳化剂1~4、润肤剂10~20、保湿剂1~4、增稠剂4~8、防腐剂0.5~1.0,另外,还有中药组分10~20、黑芝麻精油1~3。该产品具有滋润皮肤、收缩毛孔、美白抗皱、淡斑、防晒防辐射等功效[4,5]。

2.4茶油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茶油除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外,还具有:①传统功效,茶油具有解毒、消炎、镇痛等作用,如出现肝火虚旺、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在睡前喝1~2汤匙茶油,次日即可见效;②外用功效,手脚及身体其他部位撞伤、破皮、水火烫伤、唇裂时,用茶油涂于患处,有良好治疗功效,用少许茶油梳头还能使秀发更加亮丽。

医学研究证明,茶油的特性使它在医药行业应用极为广泛,如: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且其调节胆固醇、抑制组织过氧化的作用优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②茶油具有良好的生物膜流动性,能滋养和软化血管,预防血管硬化和脆化;③茶油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它能激活抗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保护免疫系统等\[6\]。

2.5茶油在除草剂中的应用

钟国华等人发明了油茶提取物在除草领域的应用专利(CN101543231A),利用油茶的甲醇提取物,分别作用于秕草、野燕麦、反枝苋及播娘蒿等杂草,能明显抑制各类杂草的生物活性,除草效果显著。

3茶油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茶油以其合理的多功能特性,丰富的营养成分,明显的保健功能,必定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到目前为止,茶油的利用还主要集中在食用方面,在其他的应用领域还十分广阔。

在食用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膳食结构的改善,对食用油的品种、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更注重营养与保健。油茶树生长在山上自然环境下,远离城市的“三废”污染,油茶树抗虫能力强,无需使用化肥、农药,自开花到果实成熟需1年之久,吸尽天然养分,营养丰富。因此,从其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且不含黄曲霉毒素、芥酸、棉酚等人体有害物质,能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要求,是上好的食用植物油。

在其他领域,茶油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茶油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能力、抑菌和抗氧化作用;茶油可以预防掉发、分叉、头发干燥、白头发或头皮屑,解决头发带给人们的烦恼;野山茶油,又名“月子油、长寿油”,在台湾和福建,女人怀孕养孩子一定要吃茶油,台湾人称茶油为“月子宝”。实践证明,孕妇在孕期食用茶油,产后妊娠纹少,不发胖,增加母乳,有益于胎儿的正常发育。产妇坐月子吃茶油,就不怕风吹,可以出去走动;野山茶油具有抗紫外线、防止晒斑及去皱纹的功效;茶油也具有清热化湿、杀虫解毒的作用,每次服生茶油50~100mL,能清胃润肠,可治疗气腹痛。

茶油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茶油产品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1]傅长根,周鹏.植物油领域的新军——茶油[J].江西食品工业,2003(2):19~20.

[2]李秋庭,陆顺忠.前景广阔的保健食用油——茶油[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3):155~158.

[3]李丽,吴雪辉,寇巧花.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中国油脂,2010,35(3):10~14.

[4]柳荣祥,朱全芬,夏春华.茶皂素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1996(5):32~36.

关键词:民族医药;研究;重要问题

SeveralMajorProblemsintheEthnicMedicalResearchofChina

[KH*2]ZHENGJin,LUOYanqiu,ZHOUHongli

(ResearchCenterofEthnicMedieine,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Withmoreintens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n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industryfacesgreatchallengesfromtheWesternmedicalindustrybecause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industryisstillveryweakinterm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ThepaperdiscussesseveralmajorproblemsintheethnicmedicalresearchofChinaandbringsupsomesuggestionsforitsfuturehealthydevelopment.

Keywords:ethnicmedicine;research;majorproblems

我国对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的历史并不短暂,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开发基础[1].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天然动植物中蕴藏着的巨大药物开发潜力,大量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的报道发表在《Nature》等国内外期刊上[2-3],许多国家竞相采用现代技术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面对国际医药行业竞争越演越烈,特别是西医药产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巨大冲击,我国对民族医药的研究水平和开发力度却还十分薄弱,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其发展状况堪忧.下面就民族医药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打破区域限制,推动民族医药面向全民,走向世界

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习俗、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价值判断、精神使然,使得各民族创造出的医药存在独特性和多元性,同时也表现为趋同性,但非一体性.至今民族医药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仍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民族药的临床应用经验常常被药学家作为发现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学成分的信息源,民族医药在历代的传承和应用过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要做到民族医药的全民化,首先是营造一种各种医学多元化并存的大环境,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各种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局限[4],让所有医学都能在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和发挥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医药临床验证和推广应用,发挥传统医药在人民保健中的作用[5].其次,要善于挖掘和总结各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和特色,任何一种医学都不可能包治百病.民族医药之所以历经千百年不衰,而且至今在人类的医疗卫生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因为其自身的理论具有特色和优势所决定的[6].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和特有的民族体质,决定了各民族医药在疾病防治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比如,分布于滇南的傣医药擅长治疗胃肠疾病、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分布于滇中的彝医药、哈尼医药擅长治疗风湿性疾病、分布于滇西北的藏医药擅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各民族医药在治疗病种方面各有侧重,在诊疗方法上各具特色[7],这就是民族医药能走向世界、推向全民的根源所在.

2坚持医药结合,遵循民族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

以民族医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的学者称为“民族医学”,有的称为“民族药学”,将医学理论研究和民族药的研究人为地割裂开来.医学理论和药物应用相结合,是绝大多数民族医药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应坚持保持和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遵循民族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8].因此,应将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创造的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统称为民族医药.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一名真正的民族医生,肯定是医药兼备、互通互用的,不会是只懂得医理而不通晓识药和用药的医生,也不会是只懂药不懂医的药工.所以研究民族医药,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医药的这一学科特点和规律.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总体上实行“医药分开”的方针,力争把药疗与药品销售分成2个独立系统.但这一做法并不适合中医及民族医,传统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根本,病症不同,处方不同,这正是中医及民族医精华所在[9].此外,民族医药发展的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疏离了民族医学的理论指导和民族医药赖于生存的文化背景,重药轻医或废医存药,将民族药变为单纯的植物药或从植物药中提取的化学药品,使得民族药仅仅作为一种植物药(或动物、矿物药),最终变成生产西药的原料,不仅失去民族医药特色,丢失其传统经验和用药机理,而且丢失了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民族医药的生存立锥之地最终也消失殆尽.

3走多学科之路,提倡民族医药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医生在治疗疾病中,不仅从生物性研究人体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还从心理性和社会性探讨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将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民族医药是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属性的学科.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本民族所处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关联[10],在这个方面,它与中医学和世界其他传统医学非常相似.因此,要探索一种民族医药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其真实内涵,就必须借鉴人文社科的方法来研究,比如人类学、民族学等研究的很多方法.另外,民族医药的研究还要充分地借鉴和利用其它学科比如西医学、中医学等已经比较成熟的方法,通过汲取其他学科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在具备条件的民族大学、民族医院、科研院所率先建立民族医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联合科研平台,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化开发为一体,引入多学科、多单位、多领域的研究合作,无疑将对整个民族医药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土壤[11].

4把握特色优势,保持民族医药研究的纯正性

国家对民族医药研究开发的投入日益加强,民族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由于民族医药研究队伍自身的局限,很多大项课题很难资助到真正从事民族医药研究的工作者.很多领域的专家打着研究民族医药的旗号,占用民族医药研究的经费,从事的却是与民族医药学科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研究,例如只把民族药作为资源研究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最终提取某种单体,与化学药物的研究异曲同工,却与民族医药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背道而驰.民族医药的研究,必须遵循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和推广民族医药被社会公认的医疗价值,更好地评估和开发利用民间民族单方验方的潜在价值.

民族医药经历了一系列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具备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或传统医药知识,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性、文化归属性和系统性,具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学科属性和认知方法,因此不能用植物药、中医药的研究代替民族医药的研究.更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医学的研究思路来异化民族医药.如果一味强调“中药西做”,民族药将越来越疏离其理论本源,最终失去民族药的作用和特色[12].

5继承发展并重,注意民族医药研究的科学性

民族医药的研究为促进现代医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翔实的文献记载.但随着民族医药形成和发展赖于生存环境的逐渐消失,如药物资源的匮乏、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许多民族医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民族医药的流失也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样,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民族医药的研究首先亟需的是挖掘整理和抢救性保护,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13],把前人的宝贵财富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要加速民族医药发展,高素质的民族医药人才队伍是关键,而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有依赖于民族医药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民族医药教育成为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14-15].目前,我国确立了以保持民族医药特色和优势为前提,以继承、挖掘、整理民族医药遗产为基础,以民族医药理论为医疗、教学、科研的指导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以提高民族医药的临床疗效与学术水平为目的的民族医药发展方针[16].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民族医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除了借鉴和吸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外,提高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7],也是保证民族医药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此外,应积极加强同国外的优秀医药文化进行交流和合作,充分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民族医药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6上下结合联动,全面提升民族医药研究水平

许多民族医药文献资料常常被作为发现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学成分的信息源,但大部分从民族民间收集到的传统药物因缺乏对它们潜在药用价值的评估标准而仅仅停留在书本中,它们的医药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18].此外,大量民族民间医生经常使用的诊疗方法,如藏医的尿诊、傣医的摸诊、壮医的甲诊等,不仅拓展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其有效性和简便性也十分显著,但是这些诊疗方法也因缺乏现代科学研究而缺乏凭证和依据.可见,在挖掘整理和有效保护当地原生态的民族医药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民族医药研究必须采用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和拉动的机制.科研院所研究民族医药要沉下去,基层民族医药工作者要浮上来,双方加强交流,互补不足,互给所需.没有科研院所的合作,民族医药研究就很难上水平、出成果.应该做好3个等级的统筹工作,即教学科研单位、地区性民族医药研究机构以及地区性医院、诊所和少数民族社区这3个等级的统筹工作,是民族医药研究的必由之路和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玫.中国民族药的发展历程、开发现状及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2):187-192.

[2]QIUJane.Chinaplanstomodernizetraditionalmedicine[J].Nature,2007,446(7136):590-591.

[3]LIXuejuan,ZHANGHongyu.Westernhealer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EMBOReports,2008,9(2):112-113.

[4]诸国本.我国民族医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3):1-3.

[5]李振光.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医药[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3,13(8):43-44.

[6]庞声航.21世纪民族医药发展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4):197-199.

[7]诸国本.发挥民族医药的专科优势[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3):1-2.

[8]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7-12-19.

[9]祁玫.中国民族药的发展历程、开发现状及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2):187-192.

[10]黄福开.西部开发形势下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J].医药世界,2004(9):61-65.

[11]黄福开.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现状与多元一体化战略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36-39.

[12]黄福开.破解民族医药继承与保护的困局[N].中国民族报,2008-10-10.

[13]龙鳞.医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民族医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4):36-38.

[14]谢仁权.发展民族医药教育弘扬民族医药事业[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195-199.

[15]刘逢吉,邓星煌.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1):67-69.

[16]王居.中国民族医药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民族,2006(11):51-53.

[17]兰华,蔡孝恒.论发展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29-32.

[18]淮虎银.者米拉祜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9-11-19.

关键词:制药企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制药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管理乱、研发创新能力差、市场空间小、政策压力日益加大的特点。具体来看,合资型制药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运作,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营销运营模式。强大的研发实力加上领先的运营模式使合资型制药企业在市场的销售份额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不可小觑的是合资企业拥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制药企业等,多以垄断式作为自己的经营模式,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产业基础,但其弱点在于产品结构单一,被人们所熟知的大多也局限在几样商品,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竞争中研发是其弱项。中小型制药企业表现出“一小二多三低”的特点,即,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企业拥有的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差,随着GMP对药品生产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成为一大问题。

二、制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

在现有的制药企业人才结构中,通过去企业的认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目前,制药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1.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GMP认证后,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好地了解市场发展,把握主流脉络,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掌舵者即企业的领导者的前瞻性和战略布局成为制药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点。

2.产品研发人才。一直以来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新药多数为仿制药,或通过剂型改变成的新药,但随着药典与国际化的接轨,真正意义的创新药成为新的发展点,也是企业取得更好利益的立足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研发”的转变力度逐渐加大,研发人才的缺乏也越来越明显,企业间的挖角也不能满足对研发人才的需求,抓住研发人才,就等于抓住未来制药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制药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制药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在传统药学专业授课中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课程的设置上,多数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但是,从制药行业的需求出发,他们所需要的不再是懂得基础知识的学生,制药企业作为盈利单位,他们需要进入企业的人才,可以立刻进行工作,并得到收益,这样,高校教育与制药企业的需求就显现出脱节问题。现有的高校课程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制药行业的要求,知识体系结构的过于单一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弱点。

四、高校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针对制药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应在能力上更为重视,定位上更为准确,对职位上的培训更有针对性。所以,在以往制药企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应随着需求的不同进行实质性改变,总体对制药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思路为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和增加企业员工的学历升级。

[1]李淦昌,王旭深.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6).

[2]卢兵.中小型制药企业人才缺失的现状[N].医药观察家报,2011-12-19.

THE END
1.化肥市场怎么样?化肥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分析→买购网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的使用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对化肥行业加盟代理前景分析、行业市场规模、搜索指数趋势、地域分布情况、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分析,可以了解到化肥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找到其中的商机,为有意向加入化肥行业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参考。那么,Maigoohttps://m.maigoo.com/zhaoshang/519694.html
2.香港化肥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经济概况综上所述,香港化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到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环保政策等多个方面。虽然香港本地并不生产化肥,但其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使得化肥贸易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的重视以及对环保型化肥产品的需求增加,香港化肥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https://www.zcqtz.com/news/1987243.html
3.北京化肥销售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工资待遇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北京化肥销售行业工资收入一般多少钱一个月?54.4%的岗位拿¥6-10K/月,年薪¥7-12W。对比北京低25.3%。就业前景怎么样?市场需求:2024较2023增长300%,招聘职位量占北京0.004%。地区分布集中在丰台区。发展现状:公司规模10000人以上占比最多,成立时长10年以上占比最多。高端人才:硕士需求占北京化肥销售行业5.66%。 https://www.jobui.com/salary/beijing-all/ind-huafeixiaoshou/
4.20242024-2030年中国大米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大米是全球数十亿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不断涌现,提高了粮食安全水平。同时,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的应用,提升了水稻种植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然而,气候变化https://www.cir.cn/8/61/DaMi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html
5.20242024-2030年化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docx 43页内容提供方:113541236359 大小:91.06 KB 字数:约3.53万字 发布时间:2024-07-14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2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13/8044070024006111.shtm
6.有机肥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化肥的长期使用已造成肥效下降、利用率低、土壤板结等弊端。美国等西方国家生物肥料已接近肥料总用量的50%。我国有机肥生产呈连年上升趋势,市场前景广阔,成为新一轮的新兴产业。一些国内外投资者正向该行业逐步渗透。逐步渗透。逐步渗透。 随着人民活水平不断提高,高产优质农产品和卫生健康食品已成为当前社会和农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zc3a63l.html
7.粮油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MacroWord. 1 / 15 粮油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我国粮油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粮油生产中,粮食品质也得 到了较大的改善。粮油加工技术也不断地创新和提升,能够生产出更 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提升,粮油企业需要https://doc.mbalib.com/view/23926ec298ff3907fc3373cca7293374.html
8.一文了解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一文了解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在当前“无废城市”的扩围背景下,大固废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务院发布2019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1年的十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时期“无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7669.html
9.全球化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价格影响几何?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化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调研报告(2023-2030年)》显示,近年来,全球人口数量稳步增长,2030年有望达到83.85亿,但耕地面积有限,未来极限可能在120亿亩,这也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受粮食价格低位等因素影响,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意愿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滑https://www.360doc.cn/article/13672581_1086665350.html
10.中国新型肥料市场现状分析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22版第三节 国内研发技术现状分析 第四节 新型肥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新型肥料产业化现状和前景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评价 一、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 二、税收及补贴政策 三、环保政策 第二节 2022年中国新型肥料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 https://blog.csdn.net/HSXHYJY88/article/details/12195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