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生态保护的影响
——以化肥、农药施用为例
作者:郑淋议1钱文荣1刘琦2郭小琳1
作者单位:
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2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系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
一、引言
耕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禀赋基础和物质载体。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中国耕地资源受到剧烈冲击(田春、李世平,2010),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当前耕地生态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朱道林等,2014)。因此,推动以化肥、农药减量为目标的耕地生态保护,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刻不容缓。
考虑到产权保护之于耕地保护的基础重要性,当前有必要借力以农地确权为基础的农地产权改革进一步推动以化肥和农药减量为目标的耕地生态保护。那么,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的生态保护是否如同对耕地的质量保护一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地,农地确权总体上是否能够减少农户的化肥、农药投入?农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在不同农户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地,农地确权在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真的会减少农户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吗?以上问题构成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浙江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hinaruralhouseholdpanelsurvey,简称CRHPS)数据库。为探讨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生态保护的影响,在对各年度数据进行系列合并、清理的基础上,本文保留了农地确权、农地征收、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化肥及农药的减量特征、户主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关键变量,最终获得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2015年、2017年和2019年3期农户面板追踪数据。
(二)模型设定
考虑到新一轮农地确权具有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渐进性特征,本文将采用符合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实际的多期DID模型,识别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投入的净效应。
(三)变量选取
1.耕地生态保护。耕地生态保护实质上是一系列防治耕地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进而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行动(田春、李世平,2010)。对于农户而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就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赵建英,2019)。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将优先使用化肥、农药投入额而非化肥、农药施用量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化肥、农药投入额信息从2015年起开始采集,而化肥施用量信息是从2017年才开始收集,农药施用量信息直到2019年才开始在问卷中询问;另一方面,考虑到化肥、农药的品种差异和农户经济利润的核算需要,农户在现实中可能更容易记住化肥、农药投入额而非施用量。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借鉴高晶晶等(2019)的做法,在本文的估计过程中,化肥、农药投入额将以对数形式呈现。
3.控制变量。借鉴田云等(2015)以及周力、王镱如(2019)的研究,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户主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层面。其中,个体特征为户主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家庭总收入、家庭务农劳动力占比、经营耕地面积和耕地地块数量,旨在控制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资源禀赋的潜在影响。
三、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投入影响的估计结果
(一)基本回归
在多期DID模型的平行趋势检验通过的前提下,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对农地确权的化肥、农药减量效应进行估计,即一开始只对农地确权进行回归,然后逐步加入户主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此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总体上使得农户每亩化肥投入额大约减少了17%,农药投入额大约减少了12%。以上证据初步表明,产权具有激励效应,一旦农地确权完成,农户对耕地的持有也将更有保障,届时他们便会更加珍惜耕地和保护耕地,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从而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稳健性检验
(三)安慰剂检验
(四)机制分析
长期以来,地权不稳定、不安全以及不完整既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显著特征(俞海等,2003;程令国等,2016),也是造成农户短期行为的制度根源。理论上讲,农地确权主要从地权稳定性、地权安全性和地权完整性等方面强化农户的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是否希望农地调整(是=1,否=0)”“过去两年农地被征收次数”和“去年是否发生过农地流转(是=1,否=0)”分别表征地权稳定性、地权安全性和地权完整性,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农地确权能够显著降低农户未来调整农地的期望,减少农户农地被征收的次数,以及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该结果表明,新一轮农地确权有助于提升地权稳定性、地权安全性和地权完整性,这为深化农户层面的耕地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制度基础。
四、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投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前文已经证明农地确权对农户层面的耕地生态保护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那么对于不同的农户而言,农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又是否一致?城乡中国转型阶段,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已经使得农户群体内部发生很大的分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横向的农户分化和纵向的代际差异。为此,本文将从农户分化和代际差异的视角出发,利用分样本回归和交互项检验,进一步探讨农地确权对于不同农户的可能影响。
(一)农户分化视角下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
(二)代际差异视角下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
结果显示,农地确权对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的化肥、农药投入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解释主要在于:从理论上讲,老一代农民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他们更加在意农地确权对其合法土地权益的保护。相形之下,由于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新生代农民实际上已经很少从事农业,也没有老一代农民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的切身经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较少,因而,农地确权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小。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生代农民较之老一代农民普遍具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他们的权利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也较强。因而,农地确权对新生代农民的影响也可能要大于老一代农民。因此,上述两种正反力量的作用可能导致农地确权对两代农民耕地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五、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投入就一定会减少其施用量吗?
前文的估计结果已经证明,一旦农地确权完成,农户便会相应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不过,为科学地判断农地确权是否使得农户真正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一方面仍需要对其进行直接估计,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间接估计在农地确权次年农户的化肥、农药投入是否同样有所减少。
(一)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施用量的直接估计
结果显示,农户投入决策和使用决策具有一致性,农地确权不仅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而且也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具体地,农地确权使得农户每亩化肥施用量减少9.41千克,农药施用量减少143.14毫升。
(二)农地确权对化肥、农药施用量的间接估计
结果显示,农地确权不仅减少了农地确权当年的化肥、农药投入额,也减少了农地确权次年的化肥、农药投入额,使得农户化肥、农药的投入额连续两年下降。以上证据再次表明,农地确权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强化农户层面的耕地生态保护。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CRHPS)数据库2015年、2017年和2019年3期农户面板追踪数据,以化肥和农药为例,运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生态保护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通过提升地权稳定性、地权安全性和地权完整性,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与使用,有助于推动以化肥、农药减量为目标的耕地生态保护。进一步分析发现,农地确权对耕地生态保护的影响在不同的农户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从农户分化视角来看,农地确权对一兼农户有显著影响,而对二兼农户影响较小;从代际差异视角来看,农地确权对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研究中化肥、农药的减量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是,本文并未严格区分两者的功用差异。这是后续研究可能的一个深化方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创意大楼A座7楼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