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时代,唯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增强乡村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经济保障与对接的制度环境。
农业长期深陷如此多重不利困境中,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已经成为困扰各地对乡村振兴承担决策责任的一把手的难题。
“新三农思想”让农民成为财产性增收主体,才能因地制宜深化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转向两型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才能走出过去一产化农业不可能摆脱的困境。
农业4.0是贯彻习总书记1.11“三新”指示的深改思路
1、乡村振兴战略三新解读:
“两山”新理念:新时代生态文明战略下的新生产力要素扩展,是新型县域经济的生态空间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
“两化”新格局:空间生态资源再定价要同城乡融合战略及重构新型集体经济整合协调。
“生态资源价值化”新阶段: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要落实在农业和金融两大供给侧改革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之中。
2、农业现代化理论创新:
3、全球化与生态文明对农业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
西方国家主导了全球食物体系的三次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布局。
新全球化条件下,农业生产布局将受到全球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大程度的支配。另一方面,农业对国家安全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国家意志和安全战略对于农业布局将具有重要影响。
综合化、社会化和生态化这一新的生态文明方向才是中国优化农业布局、减轻压力的出路所在。
4、世界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客观异质性
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
美加澳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的客观条件而得以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对应的则是公司化和产业化的农业政策。
日韩代表的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模式”: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的农户经济,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维持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的三农的稳定;乡土中国属原住民为主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经济基础。
5、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全球三大资本过剩导致农业与生态环境危机
金融资本过剩向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转嫁危机——原材料和农产品期货投资加剧波动。
产业资本过剩拉长食品产业链吸纳过剩产能——食品全局过剩导致全球食物产量和食物热量供给过剩,生产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商业资本过剩多重流通分配环节恶性竞争——全球食物过剩(人均热量需求对应食物人均产量过剩1/3)与局部制度性紧缺并存。社会混乱=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一方面农业污染、食品质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监管失效,另一方面全球食物总产量过剩,食品过度浪费与贫困人群饥饿并存。
6、现代农业的污染与立体循环农业的减碳
《自然-食品》发布的开创性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世界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粮食的生产阶段(包括肥料等生产投入)是目前整个粮食体系排放的主要贡献环节,占排放总量的39%。
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污染成为中国第一大面源污染源
7、练好内功规避对抗性冲突损失: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危机的压舱石
背景与问题:中美“谁也离不开谁”只是经济决定论的一个想象。西方政治转向民粹主义法西斯化本源于贫富两极分化不可逆,新中国已经多次被动“硬脱钩”……美中关系不可能回到”战略互补“。
全球的政治经济关系已经在新冷战地缘战略重构中发生巨变,金融资本转嫁危机无法逆转,在美国无限量化宽松和把中国作为第一敌对国的背景下,特朗普以“美国再伟大”名义重组产业经济,美国和日本全额资助在华企业回迁。新冷战地缘政治划线完成区域一体化产业重组成为必然趋势(美欧亚三板块)。
中国困境:陆权战略不成熟海权战略不成立,只靠俄国能源和东南亚粮食补短板,此前依赖进口石油化肥及饲料的农业现代化危机爆发,迫使传统工业化+城市化战略中辍。
对策与执行:空间资源生态化开发+村域和镇域资源集体化=农村经济公司化改制。
【宏观】中国人民币应该从锚定外储到回归主权货币,货币化乡村资源、资产以对抗通胀;师从“莱茵模式”,把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市民下乡+乡贤返乡+多业态创新=内需拉动。
【中观】县域产业转型:通过县级平台公司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三级市场”定价生态资源,以县域百业并举和信用内化促进要素自循环。
【微观】以“三变”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以乡村内部化的信用合作重组生产、供销、公共服务的“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及乡镇联合社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