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利润、纯利润、净利润之间区别
1.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其中营业收入即销售商品或服务取得的收入,而营业成本,(1)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营业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所耗用的原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2)对于商业型企业,营业成本主要为销售商品的进货成本。
2.纯利润亦称“净利”、“利润净额”,是毛利润再扣掉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等各种支出后,企业纯拿到手的金额。
3.净利润和纯利润其实是一个概念,只不过净利润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专业术语。一般而言,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所得税费用。
二、计算案例分析
假设A公司为一家零售类商铺,经营销售服装商品,12月份该批服装销售收入3万元,其中进货成本为1万元,当月房租0.3万元,人员工资0.5万元,水电费0.1万元,各项税费0.1万元(含企业所得税)。
1.毛利润:3-1=2万元
2.纯利润:3-1-0.3-0.5–0.1=1.1万元
3.净利润:3-1-0.3-0.5–0.1=1.1万元
总结
由此可见,“毛利润”和“纯利润、净利润”是不同概念,“毛利润”只考虑销售商品或者服务的收支差额,而“纯利润、净利润”除了考虑毛利润,还需扣减其他开支后剩余的利润。因此毛利润金额要大于纯利润;纯利润和净利润金额相等。
1.1、京东:京东一直亏损的原因就是毛利润太低,尽管2017年的毛利率达到16%,相比2011年的5.5%以及提升2倍,但是依然不赚钱,相比相同模式的亚马逊的毛利润也超过30%。京东毛利润低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支柱业务毛利率都很低,京东依靠3C起家的,但是3C产品的毛利没有超过10%的,而京东引以为豪的物流业本就是低毛利的行业,尽管京东扩展了百货、小家电等高毛利的品类,以及提升物流服务的价格,依然难以大幅改变低毛利的状态,京东的盈利之路注定艰难。
3、净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营业利润*(1-25%)。
举个例子:
小明开了一家服装店,
卖了10000块钱=营业收入
衣服进价为3000块=营业成本
店员工资2000元+租金2000元+进货差旅费500=4500元=管理费用
借款经营的利息支出500=财务费用
那么小明服装店的利润指标为:
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10000-3000=7000元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0000-3000-1000-4500-500
=1000元
所得税=营业利润*25%=1000*25%=250
净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1000元-250元=750元
最后附上一张利润报表模板
毛利润=营业收入-直接成本
商品流通直接成本包括:采购款,运费,装卸费,保险费
生产企业直接成本包括:原材料,配件,直接人工
举例说明:销售一件衣服,售价200元,进价50元,平摊运费2元。
毛利润=200-50-2=148元
毛利率=148/200=74%
净利润=毛利-期间费用-所得税费用
营业利润-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净利润=5.5-(5.5*0.05)=5.225
纯利润也是净利润,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上面三个概念说的是两件事情,纯利润和净利润是一个意思,一个民间说法一个官方说法而已。净利润是纯利润的官方叫法,通俗点说就是扣掉了一切成本、费用和所得税之后的利润,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但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并不等于真正拿到手里的钱。
所以当期虽然花了100万,但进费用的只有20万,还有80万是留着以后的四年中进行分期计入。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利润表上反映的利润和实实在在拿到手里的钱是不一样的概念。
毛利就简单很多,毛利就是收入减掉成本之后的利润,还有没扣掉任何费用和税金。只是产品本身能够产生的毛利。比如一件货物市场售价是100元,生产出来的成本是一件80元,那么毛利就是20元。
净利润和纯利润基本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可以合并来看。所以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毛利和纯利的概念。
毛利润=收入-成本
大家对收入的概念相对清晰一些,也比较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收到了多少钱就是收入。这个月到账了100万,那收入就是100万,上个月到账了90万,收入就是90万。非常容易理解。
不过大型企业做预算的情况下,收入也会分为权责收入和收付收入。比如我们是一家卖设备的企业,卖设备之前需要先签合同后付款,一般就会把签合同的金额当成权责收入,意思就是“应该收到这么多钱”。收付收入意思是“实际收到这么多钱”。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概念叫“应收账款”。
所以这时候成本也会分成权责和收付,与收入的意思相对应,权责支出是“应该花这么多钱,但这个未必都支出了”,收付支出是“实际花了这么多钱”。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个概念叫“应付账款”。
上面延展说了一下收入,回过头来继续说毛利润的另一个因素——成本。不同公司在计算毛利时对成本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有的公司只把原材料当成成本,有的公司会把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多项不成变成本当成成本。但这里的成本一般都不包括企业税。
不过在具体计算的时候,毛利一般是指毛利率,毛利率是一个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x100%
所以我们在说毛利的时候一般会说30%,45%或者60%等,这里说的都是毛利率。很少会说真正的毛利,比如9块钱,500块钱。因为这样的金额缺乏表达真实意图。毛利500块钱的事就一定比毛利9块钱的事情好么?未必。
纯利同样等于收入-成本。但这里的成本包括的项目就多了。纯利中的成本是包括了一切成本,房租、税费、办公费等等,只要是花钱的项都算在内。
纯利才是真正到手的利润。计算一切成本以后,还能挣多少钱。
通常我们会接触到的利润包括:毛利润、净利润、纯利润,下面我们就对他们进行逐一的介绍。
代表着公司的竞争力的毛利率
毛利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做生意的经常会问:哎,你的毛利多少呀?毛利润简单粗暴地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就可以了。这个指标通常是我们对一家公司盈利水平最直观的一种判断。
不过如果要比较不同公司的盈利水平,用毛利润这种绝对值就不太恰当了。所以我们引入了毛利率这个相对指标,计算方式为毛利率=毛利润/营业收入。毛利率方便了我们将不同公司进行比较后,了解其整体行业在交易中的地位,以及所研究公司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简单来说,毛利率代表着公司的竞争力。
多重含义的净利润
纯利润是净利润的另一个非正式名称,本质是一个概念。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啦。
净利润是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扣除所得税金额,即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是一个最直观体现公司造血能力及整体经营成果的指标,也是很多人在看财报时第一反映就会去看的一个指标。
提到净利润,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指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
归母净利润不同于净利润是由于上市公司合并体系中存在上市母公司没有100%占股的子公司所致。例如,市界星球拥的圈公司在年初收购了B公司80%的股权,圈公司的股权结构如下图;
由于圈公司占股80%,控制了B公司,B公司纳入了合并体系,因此B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全额体现在合并报表中的净利润中为610万元,但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股东,即甲、乙和丙只拥有80%的B公司利润(即80万元)。因此,合并报表中归母净利润为590万元,少数股东损益20万元。
扣非净利润,顾名思义,在归母净利润的基础上扣除企业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换就话说,就是企业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归母净利润。更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公司主营业务产生的归母净利润。
现在很多股民,更看重概念,而忽略公司主业的经营情况。很多经营遇到困境的公司就是看准了这一点,都通过非经常性活动(如投资收益、变卖资产等)来美化其利润表。而扣非净利润正是证监会为了保护投资者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重要考量指标。
另外,如果用来做比较依然是相对指标净利率更有话语权。
毛利是净利的“对称”,净利是在毛利的基础上得到的,而纯利润和净利润是同一个概念。
接下来分别来看一下毛利和净利。
1、毛利润
毛利润=销售价格-原料进价-人工费。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毛利润仅仅是指产品的销售价减掉生产过程中仅和产品有过直接接触的原料费用和人工费用,而不包含税收之类的。
毛利直接反应的就是一家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核心”的盈利能力。如果一家企业的毛利为负的话,要么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没控制好,要么就是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不行,总而言之就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不行。
例如:一双鞋,售价1000元;
制造鞋子的直接成本:原材料,员工工资等300元。
毛利润即是1000元-300元=700元。
2、净利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无论是净利还是利润总额都是在毛利的基础上得到的,用毛利加加减减其余的收入和成本亦或是费用,比如投资收益、投资亏损、政府补贴之类的,最终得出反映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的指标——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