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阐明三个命题为目的:(1)农业因其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特性,导致了分工的有限性;(2)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农业必须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才能实现部分的效率改进;(3)农业进口迂回经济的过程是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因此,农业的分工深化是一个不断排斥劳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农业分工深化和效率改善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分工;分工约束;迂回生产;劳动排斥
一、引言:分工与“斯密猜想”
二、产业特性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
农业的产业特性涉及到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以及生产组织特性。而这些特性从不同的侧面约束着农业分工的有效深化。
(一)生命特性与分工约束
农业异于工业及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生产过程对自然力、自然条件及生命个体的依赖。农业活动最原本的特点,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①。从而,任何其他自然力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都要受到生命自然力构造的支配、限制和约束,因此农业生产具有生命连续与不可逆的特征。从工艺流程的技术性来说,有些环节之间的可分离性大,有些则可分性程度低。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有些环节分离后的成本可能下降,但有些环节分离处理的成本则会大幅增加。核心技术和边缘技术也存在可分性程度上的差异,核心技术难以分离,而边缘技术则容易分离。由于农业生产的生命性特征,所以在其生产活动中连续作业的“核心技术”——从播种到收割——整个农艺生产周期中存在众多不可分的“核心技术”,使得农业生产中可分工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事实上,可以从现实中观察到,播种、插秧、施肥、除草、防虫、灌溉以及收割等多种农艺活动往往不是通过专业化分工,而是综合地被纵向一体化的。
(二)生产的季节性与劳动的非连续性影响分工深化
(三)市场特性与分工约束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2.产品的自然特性与交易费用
农产品自然特性中最为明显的是其鲜活易腐性。这导致:
二是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在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产品合乎质量要求地进入消费。比如,粮食储存在仓库中,为了控制其水分,就必须定期进行通风、烘干。活猪、活牛、活鸡等如果直接进入流通,必须进行喂养、防疫;如果收购后进行屠宰,还需要进行冷冻、冷藏处理;有时,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还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因此,农产品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许多种类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这使得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尽管在杨格(1928)的劳动分工理论中,投资被认为是一种迂回生产方式,有助于分工深化,专用性资产因而被认为是分工深化的结果。但必须注意到,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形成的专用性资产多是为了维持农产品的生命延续,而这种生命延续所造成的生产环节的不可分性仍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农产品流通业中的劳动分工程度与具有同等资产专用性的工业品流通业相比要低得多,而且在分工形式上更多采用企业内分工的形式。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业作为一个生命生产部门,其分工空间和分工程度要比其他产业低得多。
3.产品的同质性与分工约束
(四)组织特性与分工限制
三、迂回经济、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一)迂回生产空间:农业的有限性
通过迂回生产,加长迂回生产的链条,可以获得迂回经济(杨小凯、张永生,2003)。迂回化经济效果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下游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投入下游产品的上游产品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如粮食产量可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二是下游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投入下游产品的上游产品的种类数增加而增加,如生产粮食,同时投入化肥和农药,要比只投入化肥时的产量高;三是最终产品的全要素生产力随着迂回生产链的链条个数增加而增加(此类可理解为专业多样化的发展)。然而,农业不是一个存在明显迂回经济效果的产业。高帆和秦占欣(2003)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农业中的迂回生产程度及中间产品使用远低于工业。下面是其证明模型的一个简化。假设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每个生产者—消费者可以生产农产品(Z1)和工业品(Z2),而且必须同时消费工业品和农产品,则有下列函数关系:
观察两个解,可以令p2/p1=t,t代表工农业两种最终产品的价格比或者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比价。并假定,随着市场中价格体系的逐渐完备,t对于工农业生产率水平差距的影响不断减弱甚至趋近于1。因此可以抽象地认为:
(二)农业迂回生产中的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四、进一步的讨论:农业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的途径
途径之二:改变产品特性,提高产品多样性。一是将农业的生产功能从农产品生产拓展为原料农业、景观农业及休闲农业。鉴于农产品鲜活易腐性所决定的市场半径约束、食物性农产品低需求弹性所决定的市场容量有限性,应大力发展非食物性农产品(如花卉、药材以及其他原料性产品)及出口农产品的生产。二是提高产品多样性。在粮食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有100多种,而我国仅有20多种;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400种,而我国仅几种③。
途径之三:增加中间品的投入。鉴于农艺活动的分工必然引发监督考核协调成本问题,应该适当引进迂回生产,加大对农业的中间品投入,以取代那些监督协调成本较高的劳动。农业生产中中间产品的采用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物质型,即主要通过更多采用机械、化肥、良种、薄膜、除草剂等工具性中间产品;二是知识型,即主要通过更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及知识含量等途径,以使智力性中间产品趋于增加(高帆、秦占欣,2003)。2.由于农业效率的提高依赖于通过购买机器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而农业应用迂回生产又必然导致劳动排斥与就业机会的非农化。因此,一个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加大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力度。首先是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重点在于中小城镇,因为大城市随着产业升级与就业门框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排挤。其次是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应该适当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机会与就业容量。再次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与就业空间,有赖于农民职业技能与人力资本的提升。应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与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