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图省事,直接找现成推广方案修改
No2、没有提纲,上来就写
No3、不考虑内容出现是否有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最常见的是引用行业数据。虽然引用那些权威的行业数据看起来会很唬人。但仔细思考发现,这个数据对制定推广计划并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例如同事A在给金融客户做方案时,就引用了下图中的内容。在汇报时客户说,请解释一下这页内容想说明什么。同事A当场愣住。
No4、细节黑洞,从初版就开始调整美观度
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刚接触做方案这件事的时候经常出现。一听说要做方案,赶紧先看一下客户官网的主色调是什么,然后从数以千计的PPT库中找出精美的背景模板,每做一页,都会仔仔细细的调整字体、动画。最后快交稿的时候发现,方案才做到1/3。
更无奈的是,如果领导审稿的时候对风格不满意,之前所有的细节调整也都将一键清空。
在做推广方案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行为准则和思维框架。
【三个准则】
No1、思维导图先行!
No2、拒绝没有意义的内容
No3、在方案内容没有定稿前,不要着急优化视觉效果
如何实现更好的推广效果才是方案的最终意义,如果内容不能实施落地,视觉效果再美丽,也只是花拳绣腿的假把式。
【黄金思维工具-1W2H】
前面有提到,我们在做方案之前一定要先简单思考一下,做出一个思维导图。那个这思考环节的方式就很重要了。怎么思考?思考哪些维度?这个时候,请果断拿出黄金思维工具吧~
其中逻辑思维的部分,就是指导我们不跑题的重要部分。一定要在做方案前明确推广目标是什么。
思考一下,这算是一个好的目标吗?显然不是!
首先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目标
毕竟,我们日常被折磨最多的是:怎么才能让今天有100个转化订单?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如何实现一天100转化订单的问题。
而带来更多流量,根本无助于解决每天订单转化任务
其次,这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越多越好?老板肯定是觉得越多越好,那越多越好是多少?老板拍脑门来一个,那先实现一天13亿次的点击吧。
苦逼的市场人恐怕只能求渠道爸爸刷流量了吧?
所以按照黄金思维工具的逻辑是:第一步确定目标,第二步确定逻辑。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那么如何做的更好,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来创造更多可能。
【具体该如何做?】
No1、做什么——确定推广目标
想要做好工作,我们首先要学会将目标分解,并且数字化。
例如老板说今年网络推广部要实现5000万个有效线索。
右边的方案,什么叫加大投放力度?什么时候该加大力度?任务没有完成,差在哪里?怎么补救?在没有具体数字做指导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失去目标,导致做事没有目的性,出现问题时陷入迷茫。
No2、怎么做——用什么方式实现目标
No3、怎么做得更好——创造力。
分解目标后,我们假设想一天完成1000个有效线索,百度一天要贡献600个,需要2000个点击。那么在第三个环节,我们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方法获取2000个有效点击。是添加更多关键词,还是更换创意展现形式?
【规避以下常见错误】
No1、【误区】所有推广产品都想尝试
各家媒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不见得每一款产品都适合自家行业。就拿百度搜索的创意展现样式来说,虽然现在出现了行行通、橱窗、多子链、热点直达等多种展现形式,各形式之间还能叠加使用,虽然对提高曝光和点击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你的转化量真的提升了吗?
No2、【误区】创意上盲目追热点
No3、【误区】盲目追求下载量
又有一个客户,是做日历APP的,在360手助投放的时候,发现红包位置量大,成本低。
【还想要做更好怎么办?】
No1、用户调研
但是大约半年后,针对这群客户怎么推送防辐射服的创意,点击和转化都不尽人意。想破脑袋,突然发现,这批怀孕的妈妈们已经生产完毕了,当然不再需要!为了验证想法,我们对这批用户推送了纸尿裤。果然销量很好!(当时我就惊呆了-_-||)
例如百度寻客样式刚出来的时候,知道的人都很少,更别说做的人了。我们有一个做餐饮加盟的客户果断投放,一天留言量提高20倍,成本降低5块/个。
No3、投放测试,数据反馈
测试后发现,高级样式的点击单价在8.74元,比附加样式高出1.52,但在可接受范围内。点击率上却较附加样式提高了665%。这就是投放测试。
虽然高级样式能为网站带来更多流量,但是否会存在误点,或者冲动点击导致流量质量不如之前,最终下载量降低?通过测试,发现虽然高级样式的点击单价高于附加样式,但最终成本相差无几。而下载量却是附加创意的两倍。
以后的投放,我们决定优选高级样式。这是数据反馈迭代出的科学结论。
No4、数据监控、及时调整
投放渠道千千万,并不是所有的投放渠道和推广方式都适合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完善的数据监控,随时观察各个投放渠道的转化成本和质量。如果发现优化后仍然无法改变现状,一定要及时止损。迅速换其他方式。
策划一个好的营销推广方案
=
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
到这里,整个推广方案的思路基本完整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放到PPT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