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化学农药成“潜规则”机构专人指导规避农残东北网舆情频道

北菜园基地里挂出的一张在打药间隔期采摘的处罚公告。

南地绿都种植基地内摆放有多种化学农药。

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显示,南地绿都的有机转换认证已过期注销。

9月10日,天津市消协发布2015年蔬菜比较试验报告显示,在随机购买的常规、绿色食品、有机3类共31件蔬菜样品中,认证蔬菜单项农残检出率高于常规蔬菜。北京知名有机蔬菜品牌“北菜园”、“翠京元”等均赫然在列。

根据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种植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有机蔬菜不得检出农药残留。

新京报记者进一步探访发现,曝光后“北菜园”的“有机认证证书”已被暂停,但仍在销售“有机蔬菜”。

在昌平南邵镇一家宣称有机认证的南地绿都庄园,新京报记者看到包括高毒农药敌敌畏在内的多种农药,庄园工作人员承认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的化学农药。

而在有机认证过程中,有机咨询服务机构甚至提供“规避风险指导服务”业务,由专人指导如何在用了化学农药后不被检测出来。

“有机蔬菜农残不合格”不仅拷问有机认证公信力,让有机种植、生产环节的监管也备受质疑。专家表示,“希望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把浑水摸鱼的企业去除掉。”

调查1

“北菜园”被停有机资质后还在销售

在天津消协9月10日曝光“北菜园”的有机大葱、有机架豆、有机小白菜检出农药残留后,新京报记者查询“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发现,9月11日,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项“有机认证证书”已被暂停,涉及辣椒、茄子、西红柿、花菜、芹菜、甘蓝、芸薹、白菜、冬瓜、南瓜、鲜食玉米、菠菜等22个蔬菜品种。

然而,9月22日,记者探访位于北京延庆县康庄镇的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时,发现其当天采摘的蔬菜依然在以“有机蔬菜”进行销售。公司销售人员称“无论何种蔬菜每斤都是25元”,且因为全部为有机,不能还价。记者当场购买了6斤有机蔬菜,总价150元。价格远高于同种类普通蔬菜,有的甚至高出十几倍。

在北菜园的官方网站上,也仍有标注为“有机”的紫甘蓝、圆白菜、大白菜、茄子、西红柿、菜花、豆角等在销售。

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有机认证被暂停后,不允许销售,蔬菜全部滞销,公司平均每天损失约10万元。

张春乾说,并不认同天津市消协公布的检测结果,“后来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都进行过检测,结果显示我们生产的菜完全没有问题”。记者要求提供“完全没有问题”的证据,张春乾称“因在行业内牵涉的面比较广,公司比较谨慎,不方便公开”。

新京报记者联系天津市消协,对方提供了详细的蔬菜比较试验报告,对乐果、百菌清、杀螟硫磷、腐霉利等7种农药进行残留量检测。天津消协称,在有机蔬菜里检出的百菌清是低毒、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应用于蔬菜多种病害防治的常用农药。但对北菜园等企业提出的质疑,截至发稿,天津市消协并未做进一步回应。

调查2

“有机”基地摆放敌敌畏等多种农药

位于昌平南邵镇的南地绿都庄园是北京最早一批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企业。

在南地绿都的对外宣传中,其是“获得方圆认证体系认证的有机食品示范园,也是昌平唯一一家获得有机证书的农业示范基地。公司在2006年成为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同时还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北京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9月24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南地绿都基地的种植农庄,生产管理办公楼空无一人,等待近二十分钟后,一位工作人员出现并将记者带到生产基地,介绍称在现有的西红柿、黄瓜、豆角等种植大棚中,均使用了成本昂贵的生物肥及自然防治系统,“种植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全部用有机肥和生物试剂代替,像植株开花时采购了500元/箱的进口蜜蜂自然授粉,有虫害时会投放捕食螨治理。”

但就在一旁紧邻的黄瓜、草莓种植大棚,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就在大棚内的窗台上,随意摆放着多菌灵、哒螨灵、多氧清、翠贝等农药,甚至还有一瓶使用了一半的高毒农药敌敌畏。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的规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南地绿都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这些大棚是公司最近从租户手中收回整合的,刚刚开始种植黄瓜、草莓等作物,“农药是以前的经营者留下来的,没来得及整理收拾。”记者看到,现场的植株已经长到20-30厘米高。

在进一步追问下,该工作人员承认,其在植株的育苗阶段也会使用一定量的农药,保证幼苗成活率和生长,“一般都是把多菌灵等农药直接拌入到幼苗生长的土壤基质之中,这样不容易出现虫害,主要为了保证健康生长。”

调查3

有机认证过期注销电商平台“无证售卖”

南地绿都在官网标出的是一张编号002OGA1200005号证书,由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植物类有机转换认证,覆盖范围为“蔬菜的种植”,包括黄瓜、萝卜、白菜、甘薯等20余种农产品。

但新京报记者在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询发现,这项证书与其他两张编号为COFCC-R-0801-0001、00210O10006R0S的证书一起,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3年过期,系统里显示为“注销”状态。

截至目前,南地绿都仅有WGH-04-02380、WGH-04-02378、WGH-04-02379三张无公害获证证书,对应的是茄子、甜椒、黄瓜产品,并非是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9月28日,新京报记者致电爱农庄园,工作人员称,其在北京的唯一合作种植基地就是南地绿都,爱农庄园和南地绿都同属一个集团。对方给记者提供了编号为whg-04-02379的证书,实为无公害农产品获证证书。

在追问之下,该工作人员承认,暂时还没有有机认证证书,“这张证书是有机转换期间的证书,真正的证书得到2016年12月之后才能批下来。”但根据我国2014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明确取消“有机转换”认证标志,市场上不再有有机转换产品。

9月28日,新京报记者就情况向辖区监管部门昌平区质监局核实,昌平质监局表示将进行核实调查。

调查4

认证咨询机构提供“规避农残”业务

9月24日,新京报记者以准备申请有机认证为由,致电一家从事有机认证咨询和服务的认证咨询中心。接待咨询的工作人员称,即使通过了有机认证的企业,生产的蔬菜、蛋等也不一定是真的按照有机方式生产的,“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

该咨询人员自称其经手过很多客户,“如果是五百亩以上的(种植企业),说是按照有机的方式去生产,做的过程中肯定达不到百分之百真正按照有机生产,任何企业都达不到。但起码比非有机种植的品质还是高一点的。”

对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和化肥,该工作人员透露,“在种植初期可以用,一般都是偷偷摸摸地用,因为按照国家规定是不准用的,但十个(企业)有九个半会用。”他称,“有机产品前期有虫害,没开花、结果之前,用没什么影响,(农残)很难检测出来。后期快采摘的时候就不用了,基本上有一两个月的周期就淡化了。如果蔬菜成熟以后还打药,那肯定能检测出来。”

“检查这个事儿你不用担心,我们到时候会安排指导老师去你们公司,辅导怎么去种植、用药,包括做记录,怎么采集等,都会一步步教你们弄的。”该人员顺势推销其咨询机构的“规避风险指导服务”业务:国家的认证机构对有机种植只是每年检查一次,到时会有我们的咨询老师告诉怎么规避风险。“每次检查之前我们会安排老师帮你做好,会提前通知的。”

“很多企业都是这种情况,如果说我特别严格,按照正常有机种,可能会做到,但产量肯定会减一大半。按照严格的有机做,你没有收益,那做了干吗?没任何价值。所以我们老师会告诉什么时候绝对不能再用了。在这之前,我可以放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们自己看,把握量。不做这些工作你们是达不到(有机标准)的。”

-潜规则揭秘

偷偷用药企业多招应付检查

天津市绿色食品流通协会秘书长徐岱昆表示,有机蔬菜根据现行的有机产品的标准规定,是不得投入化学合成物质的。

一位从事六年有机蔬菜种植的企业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天津市消协所曝光的有机蔬菜检出农残,“我和身边的同行一点也不震惊”,行业内这种不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很普遍。

“以前取得有机认证并不难,有机种植行业鱼龙混杂,存在不规范的企业。这两年国家管得严了,但生产过程中的乱象仍然存在。”该负责人透露,“取得有机认证也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按照有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监管部门半年或一年才来检查一回,且都是抽查,企业还是有机会钻空子的。”

这位人士称,有机蔬菜出现农残有两种较常见的情况:

一种是有机种植企业在大部分菜地里照常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以保证产量,但同时保留部分区域不使用化学农药,以应付每年一两次的检测;另一种是外购“贴牌”产品,这些企业通常生产比较规范,坚持有机种植,但当自己生产的有机蔬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会从其他地方收购一些蔬菜或直接“外包”,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销售。这两种方式都有风险,但都能为企业带来不小的收益。

另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之所以冒风险去使用化学农药,主要有两大原因:违规成本和风险较低;有机生产成本高,产量难保障。

-监管漏洞

实质检查少执行有偏差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工作人士表示,每年会抽取10%做飞行检查,400多家认证企业会抽40家取样抽检。但作为企业,也没办法全面检查到。

曾参与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乔玉辉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国家为提振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心,规定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等在有机产品中100%不得检出。这个标准是很严格的”。

“如果检出的话,这家企业五年之内就不能申请有机认证了。证肯定吊销,不能再做了。”乔玉辉说,国家标准制定非常严格,但是执行起来也会存在偏差。“希望能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把浑水摸鱼的企业去除掉。”记者王叔坤李栋实习生徐亚辉李婷

THE END
1.农药销售和化肥销售(精选12篇)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是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国家为了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如《产品质量法》规定“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国务院发布的《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兽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必须保证质量,确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566ec7z.html
2.遇到这样卖农药肥料的,一定要注意了一些农资厂商利用村干部的威信, 在村里推销肥料、种子或农药,其实是他们给了村干部好处,借村干部的影响销售产品,这些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他们赚钱走人,等发现问题时,村干部也负责不了。 提醒农民朋友,面对“免费午餐”要警觉,不要贪小便宜。农友购买农资,一定要看是否有正规的营业执照,一定要索要供货发票。同时,希望https://www.meipian.cn/1h65qzpc
3.农药行业成功营销“五步棋多想想下一步,我们不可能天天呆一个地方,你走后怎么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尽可能多的零售商变成你。在同零售商搞好关系的同时要学会培训零售商及其门店人员如何销售公司的产品,只要产品有效果,有回头客,只要有一定的影响,到时间卖不卖就由不得他了。让众多零售商变成公司的促销员,那样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4310958_188588409.shtml
4.隔壁镇的农药店此前向他们推销一款农药,宣称可以增加坐果率,然而【90多亩地里西红柿长出“尾巴”,疑似受到农药影响?种植户向农药销售方索赔】 漳州龙海区海澄镇的西红柿种植户老蔡反映,隔壁镇的农药店此前向他们推销一款农药,宣称可以增加坐果率,然而给药后结出来的西红柿却都变形了,像是长出“尾巴”,导致无人收购。老蔡表示自己种植了九十多亩西红柿,成本就要70万元。在采访中,https://www.toutiao.com/w/1817682793028618/
5.10小时,大部分时间需要站立在货架旁向顾客推销产品,下班后B. 向游客推销产品 C. 为游客解决交通困难 D. 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E. 为游客提供旅行生活服务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A. 改进领导班子思想https://www.shuashuati.com/ti/d9999df23dc84464ae11edb05531bdc6.html?fm=bd8e4e63372b5c93d98916f2ea3be2bb6c
6.循环生态园范文12篇(全文)现代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已充分市场化,农药企业或农药店已成为农业生产服务环节的主导力量,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强势推销自己的农药产品;相比之下,农民则是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容易受其控制而产生农药依赖症,许多农民将使用某种农药的经验作为生产“秘方”,被局部公开后会迅速推广。在这种机制之下,农业生产基地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6t8vusk.html
7.保春耕!长治发布11起农资打假典型案例2021年12月,长治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在长治市某酒店进行讲课宣传销售肥料产品,疑似“农资忽悠团”。执法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核查,发现当事人李某以购买肥料产品捆绑赠送的名义,向农民群众赠送标称“海藻·鱼胶”的产品,未标注农药登记证号,现场清点共4620袋。经立案查处,上述产品标注具有预防、控制https://cz.sxgov.cn/content/2024-03/13/content_13186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