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绿色产品是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的,这种观念强调了农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农作物和人类的发展要做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根据有关管理办法定义,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特定方式生产,再由专门的机构鉴定认证,并许可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包括加工品)。这种农产品一般具有无污染、优质、安全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和普通农产品相比,绿色农产品一来在质量上更令消费者安心,具备纯天然、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二来品牌效应也更强,一般这类产品都是作为农作物生产企业主打的品牌产品,有较强的名牌效应。
二、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企业对绿色农产品营销概念薄弱,滞后于市场需求。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前,仍旧有一大批农业企业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够,这些企业仍在片面追求高产量、高利润,忽略了农产品的质量。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施上大量肥料,不注意种植土壤的保护,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最终生产出来的农作物质量遭到破坏,因为使用大量生长素、动植物激素、化肥、农药等等,使得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二)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目前,我国知名绿色农产品企业品牌数量过少,而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又很难筹集到发展资金,要想在投入和盈利中获取平衡非常困难。此外,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方说生产布局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都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最终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畅通,营销手段陈旧单一。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在培育优良绿色农产品上出了很多成果,但是知道这些成果的人除了业内专业人士以外寥寥无几,也造成很多优良产品无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批量生产。原因有许多,可能是因为批量生产的技术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资金原因,而推广营销手段落后单一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认知不足,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对于我国许多消费者而言,绿色农产品这个概念是比较新潮的词语,绿色消费也是一种新式消费方式。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消费方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甚至已经超越有些消费者自身消费能力。在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有部分消费者逐渐理解绿色消费甚至将它捧为一种消费潮流,但是仍旧有不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没有一个正确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我国一些农产品企业在推广营销上不够深入,造成绿色消费随意性较大,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形成农产品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
三、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二)运用先进营销手段,打开品牌知名度。企业要摆脱过去陈旧的营销推广手段,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开拓出多条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广出去,让品牌在市场打响。要从过去单一的线下操作转变成现今的“线上线下一体”操作,线下做出多种营销策划进行促销、加深和消费者沟通;线上可以利用当今最火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不仅节约宣传成本,效果也会翻倍。此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绿色农产品销售中心,再在全国开设多家连锁经营店和专柜等,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群中,加深消费者对其印象和了解。
(三)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正确深入了解绿色农产品。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积极向民众宣传绿色农产品概念,提倡多食用绿色农产品。企业在销售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并且积极地、大力地提升这种消费意识。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深入到民众中,用促销和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出产品,让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益处。
(五)政府要加强对绿色市场的宏观调控,对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虽然政府有出台一些关于绿色农产品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但是并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市场上仍旧随处可见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高利润,私自在一般的农产品上贴“绿色食品”标签,这样做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破坏了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时候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控,规范市场上绿色农产品销售,为整个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出台且完善绿色农产品销售管理的法规、政策,确保一方面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有保障,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防止一些不法商家扰乱市场秩序,卖假货,建立一个健全的绿色农产品质检机构,保证市场营销秩序。此外,政府还应对农业企业在绿色农产品研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行业发展。对一些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加大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09.7.
[2]黄琳娜.影响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4.
[3]李凤珍.苏州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