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有所需,调优农产品生产结构
二是科学调减低效产品。农业部门根据调研组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情况,结合州情实际,将投入资源多、产品产量低、销售数量少、经济利润低等低效种养产业列入调减计划清单,在充分听取农产品生产企业、群众意愿并认真研讨后,有针对性地调减规模,合理进行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确保供需平衡。今年以来共优化调整各类农作物5万余亩。
三是选优培育优良品种。结合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病虫害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和市场趋向等因素,积极引进、培育和改良一批与市场对应的资源投入少、上市周期短、产品产量高、销售数量多、经济利润高等高效农产品,迎合农产品销售需求,形成了以蔬菜、茶叶、生猪、精品水果、刺梨、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培育种类,保障农产品销售利润。目前全州共增加培育、提质增效精品水果、精品中药材等各类高效农产品生产规模60万亩。
围绕“销”有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领域
一是稳定省内市场,提高全州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设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县域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逐步构建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体量。如,独山县供销社“五网五体系”模式发展物流配送到村,实现县有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村有物流快递服务网点,打通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七进”活动。如,长顺县供销社建成贵阳农产品保供基地,通过“天鲜配”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积极开展“农监对接”、“农超对接”;平塘县供销社成立“校农对接供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校农结合”商标;搭借强省会战略机遇,组织环贵阳市的龙里、瓮安、长顺、惠水、罗甸等县农产品进入贵阳市场。目前全系统通过“七进”渠道销售农产品2609吨1426万元。进学校73所,进超市18个,进对口帮扶城市社区17个,进机关、军营、医院等115家。
三是开发本地电商平台,有力推进电商区域平台农产品销售。积极引导各县(市)通过开放办社、招商引资、合作联合等途径,开发了“这山独好”(独山县供销社)、“平塘有货”(平塘供销社)、“云起龙驿”(龙里县供销社)等区域电商平台9家,根据本地农产品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在电商平台推出各具特色的主打品牌,将黔南州农产品卖到全国。目前9家电商公司带动州内23家电商企业和18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设网店30余家,实现农产品区域电商销售额300余万元。
围绕“售”有主体,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
一是培育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销售物流公司,构建专业化物流运输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上行规模快速增长。目前,独山、惠水、贵定、荔波、长顺、罗甸、三都、平塘、瓮安、龙里10个县已实现物流整合,通过发展城乡共配模式,推动物流配送成本逐步降低。
二是培训营销人才。帮助农村经纪人对接基地和市场资源,并积极组织农村经纪人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打造、新媒体营销、产销对接等系统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组织我州12县(市)农村经纪人代表,目前全州农村经纪人队伍累计发展到617人,开展电商培训达70111人次。
三是打造品牌建设。以打造“绿博黔南”“都匀毛尖茶”2个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聚焦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以“高标准引领、高品质供给、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州农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区域公用品牌架构下,涌现出惠水刺柠吉、贵定益肝草、长顺绿壳鸡蛋、罗甸火龙果、荔波枇杷、瓮安黄红缨·红茶等一系列特色品牌。荔波依托精品水果核心主产区优势,今年5月以朝阳第六届枇杷文化节活动为契机,统一设置“五星枇杷”展销点进行品牌推广,打响枇杷优质品牌,采取“企业+合作社+果农”链条输送销售模式,由合作社向果农进行集中收购,并统一规格和质量进行分拣打包,批量外销企业,借助品牌力量打破传统交易量少、客户关系薄弱等农产品个体销售劣势,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累计销售枇杷165.5万斤,销售额1158.5万元,带动7000余人就业增收。
围绕“购”有保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增加线下抽检频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州”创建,推进优质农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监管队伍建设,实行乡镇网格化监管,今年以来重点在生产基地、养殖场、屠宰场(厂)抽取白菜、鸡蛋、鸡肉、猪肉等重点品种开展定量检测,全州共抽检农产品709批次,合格709批次,其中州本级201批次。
三是实施产品提质工程。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行动,组建农特产品改良专家组,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大力运用推广绿色防控、科学修剪、果实套袋、品种改良等提质增效技术,从品类、种植过程及采摘源头执行标准化管理,确保农产品产量高、质量优、品牌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