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商车费改逐步推进、监管形势愈发趋严,“马太效应”更为显著的财险市场,竞争日益严峻。
从2017年的承保盈利24.07亿元,至2018年的承保亏损13.34亿元,近40亿元的差距,多源自中小险企。
88家财险公司,仅有四分之一实现盈利的境况下,财险“三巨头”凭借近七成的市场份额,以费用垄断市场。
面对保费、利润皆无的中小险企,车险路难继,加之自动化技术的提速、AI的到来、无人驾驶的莅临,车险的被颠覆是必然。非车突破成为财险行业共识。
如何做好风险系数高、赔付金额大、拓展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特点的非车险领域,也非易事。规模尚小、险种分散、无专业团队、无技术能力、无业务资源中,如何前行?非不愿,实不能也。
01
非车险企前景:市场空间大且广
2018年,财险非车险实现保费收入3920亿元,增幅达29.79%,全条线实现正增长,各条线增幅均高于车险业务。
2018年非车险条线保费增幅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公众均承担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压力,而保险作为风险分散的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
从物流运输、基础建设到财产安全;从信用保证到知识产权;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到校园安全;从医养健康到安全出行,非车业务服务于社会生产各行各业,其发展空间还有巨大的可挖掘性。
02
非车险监管环境:相比车险宽松
一场商车改革后,大部分中小险企车险承保“满地狼藉”,面对严监管环境或对中小公司更为不利的情况,非车险领域似乎要宽松很多。
其一,产品准入条件宽松
从产品准入角度看,监管对车险产品实行审批制,并通过“报行合一”将手续费纳入审批范畴。
非车险领域,监管只对非寿险投资型保险、保险期间超过1年期的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以及监管认定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强制保险产品实行审批准入,其它产品全部实行行业平台注册制,注册成功即可使用。
例如,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工作甚至交由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实施,航运保险协会会员可以在注册后直接使用航运保险产品,无需再向保监部门备案。
其二,市场竞争格局原生态
从市场行为监管来看,商车改革在商业车险保单折扣率上划定上下限,大力遏制恶性竞争;并要求严格执行报批手续费率,重拳打击扰乱市场行为。
非车领域,监管并未对保险费率、市场费用进行干预,部分传统企财险业务的市场费率已经低至十万分位;部分财险公司航意险业务手续费达到97%,个别公司甚至曾经高达102%。在不侵犯消费者利益,不触及反洗钱问题的前提下,非车险领域一般不会受到监管处罚。非车险市场仍然处于原生的市场化竞争格局之中。
无论从产品准入的“放开前端”,还是市场竞争格局的“放开后端”,非车险依旧有着足够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但同样也需要更专业的能力来支撑。
03
非车险产品:种类丰富、发挥空间大
主险产品数量(险类)
截止2018年底,财险行业在售非车主险产品超过1.6万个,附加险超过15万个。其中,主险产品中,责任险类最多,为4961个,占比达31%。
从责任险保费规模看,2018年责任险保费收入590亿元,业务占比5.02%,在非车险业务中仅占15.05%,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保障功效尚未充分发挥。
供给充足、种类繁多是非车险领域的一大优势,但产品使用效率不高,市场主体之间巨大的差异化依旧是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
例如,“主险产品平均产能”可以衡量综合性财险公司的非车险销售能力。部分公司非车主险产品数量在财险行业中并不占优,但其“主险产品平均产能”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部分公司非车主险产品数量众多,但其平均产能过低。
据了解,平安财险并未在“产品研发”环节上投放过多资源,而是对“产品运营”重视有加,通过设计具体“产品销售方案”盘活存量产品,将产品条款的保障功效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在产品服务时效上、产品监管成本上做到最优。相较于产品管理“重开发、轻运营”的传统套路,这或许值得中小公司学习借鉴。
04
非车险策:蓝海无限中,需夺先发优势
监管环境宽松、市场充分竞争,创新业务红利周期短的非车险领域,依旧存在很大市场机遇。
以诉责险为例:
自2012年,诚泰保险云南分公司开始试点诉责险。截止2013年底,在昆明地区,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共向社会提供了2.3亿元的保险保障,释放了同等金额的社会财产资源,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获得了保险监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诚泰保险公司开发的“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兼具专业性、创新性、社会性,该产品在2013年第八届中国保险创新评奖活动中荣获“最具创新力保险产品”奖。
媒体的正面报道让诉责险走进公众视野。2014年,部分财产公司陆续跟进推出诉责险,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法院也接受了诉责险。
2015年下半年,人保、太保、中华联合等大型财险公司陆续推出诉讼保全责任保险产品。
至2015年,诉责险保费收入逼近4亿元。
法律方面,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认可了诉责险作为财产保全担保方式。诉责险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6年,财险行业诉责险保费收入近14亿元,同比增长达250%。
2017年,诉责险全面铺开。随着业务量快速扩张,行业竞争加剧,费率水平一路下跌,保费增速放缓至20%,但其保费收入达到17亿元。在责任险总保费中,诉责险占比达3.77%,仅次于雇主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和公众责任险。
截至2018年底,有60家财险公司经营诉责险,产品数量达93款。个别公司还推出针对行为保全责任风险的“诉讼行为保全责任保险”,以及同时覆盖诉前、诉中、执行程序及仲裁程序中的财产保全、行为保全、证据保全责任风险的全面型产品。
丰富的产品体系支撑的是疯狂的市场竞争。
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诉责险保险费率水平也从2012年试点时的2%,一路下跌至现在万分之2.5的净费水平(手续费在45%左右),而诉责险的案均赔款已超过100万元。
由蓝海变为红海的诉责险市场,还需其他险种来补充。
05
非车险风控策略:因材施教,提高风险选择能力
遍布各行各位的非车险业务,在多种场景下,同样面对多变的风险难题。
为此,核保人的专业能力与针对各险种的新业务知识,成为提高服务水平的必备选择。
①水险、火险、工程险
传统水险、火险、工程险看似费率水平极低,但依旧处于亏损的尴尬境地。
2018年传统险类成本结构
随着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深度运用,传统制造业的作业环境、工艺流程、内部管理都有大幅度改善,风险水平有所下降。
核保人应基于专业经验,充分研究各行业技术革新对于保险风险的影响程度,动态制定合理的保障方案。
②责任险
目前,责任险下只有公众责任险和产品责任险处于盈利水平,职业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赔付率已超过70%。
2018年责任险类成本结构
③意外险
伴随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意外险已连续两年承保亏损。2018年财险业意外险承保亏损11.09亿元。究其原因,依旧在于综合费用居高不下。
而综合费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费用率处于高位,可能受到费用分摊规则(意外险保单件数和赔案件数多)和商车改革费用溢出的影响。
数据显示,意外险赔付率在40%以下,手续费在25%以下,两率之和在各险种中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线上业务占比的逐步提升,后线费用下降,意外险盈利能力或将快速回归。
④健康险
2018年,财险业健康险保费收入569.01亿元,占非车险业务的14.51%,同比增长44.4%,仅次于保证保险。
但随着业务规模的高速扩张,健康险却是连年亏损。
近三年财险行业健康险成本结构
分析原因,依旧在于居高不下的综合赔付率。
数据显示,财险行业整体赔付率近90%,业务规模前十家公司中有四家公司综合赔付率超过100%。
健康险方面,由于医疗成本缺乏统一标准,健康服务涉及环节较多且不透明,带病投保、过度医疗、虚假医疗屡见不鲜,财险公司在医疗行为监管中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导致赔付成本失控,赔付高企。
未来,短期健康险的新方向或是健康保险附加医疗周边,整合在线咨询、养生、绿通、陪诊、直付等健康服务,提高单均价格,保证保费的充足度。
⑤保证保险
作为2018年全行业增长最快的险种,保证保险同样是令财险行业爱恨交加的险种。
非融资类保证险波澜不惊,融资类保证险暗流涌动。
2018年,履约保证险可谓跌宕起伏、命运多舛。长安责任、安心财险、天安财险、中华联合先后踩雷保证险业务,巨额的赔款下,是风控能力、管理水平的再度重提。
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平台类业务要风险穿透,要有实质性反担保措施;抵押类业务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防范流动性风险;小额消费信贷业务要集约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注意内部操作风险。
06
非车险渠道战略:开拓专业渠道建设
重客经纪渠道要规划重点客户、重点经纪和重点项目的发展方向和拓展策略,研究当地市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
留意大项目招投标信息,树立专业、职业形象,与经纪公司保持专业互动,保前风勘是向准客户展现专业能力的最佳时机。
渠道方面,开拓专业化的销售渠道也是破局的必经之路:
银保渠道,可以借存款为敲门砖,重点开拓网点多、客流量大、客户质量高的银行;
积极转型非车险领域,既是中小财险公司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