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南村,供职于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一、2022年以来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运行情况
2022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影响,国内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先涨后跌走势,尤其是3、4月份多个品种涨至历史高位;而6月中下旬之后,各品种价格普遍回落。以国内为主导的煤炭价格相对稳定。
原油价格高位震荡:2、3月份,国际油价快速上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每桶79美元最高涨至3月初的128美元,创2008年7月以来新高;6月中下旬开始,国际油价震荡回落,但整体保持高位运行。7月底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110美元,较年内高点回落14.0%,但较年初和2021年同期分别上涨39.3%、44.7%。受此影响,2022年以来国内汽、柴油价格共计上调10次、下调4次,累计上调幅度分别达到1740元/吨和1675元/吨。
有色金属价格冲高回落:2、3月份,在国际市场带动下,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整体上涨,其中,上期所铜期货价格从年初的69800元/吨最高涨至3月初的74350元/吨,铝期货价格从年初的20245元/吨最高涨至3月初的23830元/吨并创历史新高。6月中下旬以来,有色金属价格快速回落,7月底铜、铝期货价格分别为59670元/吨、18680元/吨,较年内高点分别下降19.7%、21.6%,较年初分别下降14.5%、7.7%,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16.6%、4.5%。
国内煤炭价格总体平稳:据统计局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数据,2022年以来国内动力煤市场平均价格总体运行在1100~1400元/吨之间,截至7月中旬动力煤市场平均价格为1265元/吨,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上涨27.4%、30.3%。而国际市场动力煤价格2022年以来持续大幅上涨,7月22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动力煤价格为404.1美元/吨,比年初上涨131%,比2021年同期上涨149%。
国际粮食价格一度大幅上涨,并带动国内粮食价格出现一定程度波动:2、3月份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一度升至200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但从5月中旬开始见顶回落。7月底芝加哥交易所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分别跌至300美元/吨、242美元/吨,较年内高点分别回落了42.7%、24.6%,较年初分别上涨6.1%、3.5%,较2021年同期分别上涨15.8%、10.2%。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一定程度波动。据统计局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数据,7月中旬小麦价格3065.5元/吨,较4月下旬的年内高点下降7.5%,比年初和2021年同期分别上涨8%和21.3%。7月底国内玉米期货价格为2666元/吨,较4月29日的年内高点下降11.9%,比年初下降1.1%,比2021年同期上涨4.0%。
二、影响2022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原因
2022年前期,受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俄乌冲突以及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延续自去年以来的上涨趋势。但随着全球流动性由宽松转向收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风险有所增加,叠加国内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迹象初显。
(一)全球流动性由宽松转向收紧,抑制大宗商品市场整体需求。2022年以来,美国通胀水平大幅飙升,使得美联储被迫采取激进加息的措施来抑制通胀,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也随之转向货币紧缩。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
(三)国内需求稳步恢复,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我国工业生产受到短暂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5月份以后,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
三、后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判断
(一)全球流动性仍将持续收紧,对部分商品的需求和价格预期产生逆转性影响。自1950年以来美联储共计10次去通胀过程中有8次出现经济衰退,全球经济下滑将导致下游消费减弱;加息造成了市场看衰经济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将加速投机资金抛售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风险资产,以期货为代表的商品价格大幅走弱,并带动现货市场下行。
(二)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因素可能继续冲击能源等大宗商品供给。一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资源民族主义盛行,人为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提高生产者成本推波助澜。二是西方国家对俄制裁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增加了全球主要能源市场供给的不稳定性。然而,当前OPEC国家增产能力有限,解除伊朗制裁、释放委内瑞拉原油产能仍需时日。受此影响,短期内原油等能源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运行的概率较大。
四、政策建议
(三)完善大宗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密切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切实做好价格预测预警工作,增强保供稳价工作前瞻性。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价格炒作等行为,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工作,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参与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既要防范化解国外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可能给我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要警惕美欧国家激进加息对全球经济金融可能带来的外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