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全文阅读后,可直接滑动屏幕阅读,无需翻页
李林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与绿色物流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概况(略)
2.“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略)
3.“两型社会”与绿色物流的相互关系
①“两型社会”与绿色物流发展本质相同。“两型社会”是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践而提出来的,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两型社会”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补充,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而绿色物流要求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的实质就是在物流管理与作业中体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消费与绿色制造的基本要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两型社会”建设是绿色物流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绿色物流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物流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③绿色物流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两型社会”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满足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依靠绿色物流的突进得以实现“资源真正节约、环境真正友好”。
二、武汉城市圈农业绿色物流优劣势分析
1.优势
政策优势: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指引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城市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建了工作机构,出台了系列方案和行动计划等政策,为发展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绿色物流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以武汉为龙头的“1+8”城市圈,农村地域广阔,耕地肥沃,水产、畜牧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山水资源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多湖水乡”,是休闲旅游的好出处,这些都为武汉城市圈绿色物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武汉城市圈的龙头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会,武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是由武汉经鄂州至黄石、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冈、武汉至孝感4条城际铁路共同构成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咸、武黄、武冈城际铁路已经正式开通,随着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的相继建成,必将为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产绿色物流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部地区首个4F级机场,现有两座运行中的航站楼,分别为T2航站楼和T1航站楼,T3航站楼正在施工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2013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达到1502.6万人次。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其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其在校大学生人数,更是居全国城市之首。2013年武汉市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118万人左右,稳居全球高校大学生数量首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湖北省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计120所,其中本科高校67所、高职院校53所,这120所高等院校中分布在武汉城市圈8所城市的占到了82%。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加强物流人才培养、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培育出了一批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武汉市围绕“菜鱼肉奶禽游”六类重点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冈农业基础稳固,是湖北省三大粮油生产基地之一,多种经营方面比较突出的有蚕桑、板栗、茶叶、蔬菜、药材。桑蚕产量占全省80%以上,罗田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是全国名茶基地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黄石的“中国劲酒”是全国知名品牌,年产保健酒、曲酒、饮料三大系列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2.18亿元。天门市涌现出了金天贸易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健康集团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门特产黄花菜、莲藕、义河蚶、芋环、茨菇、江汉砂梨、花生、辣椒、西红柿、花菜等畅销全国各大省市。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是国家第一批商品粮基地,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建设基地之一。咸宁市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和“苎麻之乡”。孝感的刁莲、焦湖藕、太子米、银杏、板栗和乌桕等名特优农副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培植了孝感麻糖米酒、安陆银杏、汉川水产、南大市场等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近年来,圈内各市农业系统积极开展农业协作,就组建城市圈农产品市场准入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协商对接,达成了诸多共识。2010年8月,圈域内各市建立了“两型”农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圈内开展“两型”农业战略合作加强了组织协调。
2.劣势
从武汉城市圈农业生产现状来看,传统农业仍有相当比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依然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低效、高耗、污染重的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
①农产品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②从武汉城市圈物流企业的运行现状来看,物流企业主要包括传统的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企业、传统储运企业改造而成的配送中心、工商企业的后勤部门发展转型、专业物流公司。这四类物流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普遍较小,无法形成物流业经营所需要的规模优势。③物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资源配置率低、绿色物流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物流的能耗和货物损坏现象较多、行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自动化和网络化滞后,这些都与现代绿色物流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从绿色物流的过程上看,“名”绿而“实”不绿主要表现在绿色信息收集与管理、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装运及卸货、绿色包装等问题。绿色仓储的水平相当低、主要以通用仓库为主,各类农产品混藏和农民分散储藏现象相当突出。农产品物流中在包装这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各类农产品包装不绿色、过度包装、包装材料不环保、甚至于对人体有害等。
农村中介组织是农产品商品流通的桥梁,又是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如荷兰的花卉协会、牛奶协会、农产品拍卖公司,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羊毛协会等,在城市圈广大农村都可借鉴。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对农民缺乏凝聚力。
现代绿色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复杂、信息量大、对技术要求高,而且各种物流信息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捕捉的特点。武汉城市圈虽然具备了科教优势,但在高校林立的优势环境下,在现代冷链物流人才、农产品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却差强人意。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城市所属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数量不少,但专门物流专业培养物流人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陈旧、物流管理属于通识教育不分物流方向、校企合作不强等问题,这些与现代绿色物流大发展仍然不适应。
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农业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绿色物流观念培养和制度建设,保障农产品绿色物流顺利实施
一方面,要加快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物流绿色化建设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绿色物流、客户服务和市场导向等观念,并在实践中执行上述观念。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和企业广泛参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制度上保障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开展。
2.做好科学规划和执行
从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搬运和装卸、绿色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入手全方位实施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绿色物流建设。在绿色仓储方面要做到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实际需求设置各类专门的仓库;在绿色包装方面要做到包装产品从原料选择、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绿色运输方面要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各种运输工具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原料作为动力。绿色搬运和装卸方面要做到避免传统的野蛮运输和搬运造成的产品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要避免非绿色的搬运和装卸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改革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对实现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吸收并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改革应允许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并存。一般来说,如果当地农产品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农民市场意识较强,则可以考虑选择“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果当地生产的专业性较强,又有一定的企业作为依托,则可选择“公司+农户型”的产业化组织形式。
4.加快农产品绿色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
5.进一步加强城市圈长江航运建设,提高长江航运能力
长江航运资源是武汉城市圈区别于其他城市圈或区域经济协作体发展的重要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长江航运建设,提高长江航运能力。①加快长江航运设施建设。加强武汉城市圈沿江重点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航道整治,创造良好的通航环境,从而有利于航运能力的提升。②发挥长江港口城市,尤其是武汉港等物流园区作用,为实现武汉城市圈现在农产品综合物流提供有力保障。③加强长江航运物流信息建设,推进现代物流技术的运用和革新。
6.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湖北”在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开展惠农的信息服务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湖北移动与湖北省农业厅联合启动四个重点信息化服务站综合试点、开通“12316”省级三农服务热线平台、“农信通”和“手机报”等三个农村信息化服务项目。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县域营销建设,践行“信息惠农”的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