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国土空间,借助现代装备和科技手段,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实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
打开思路,才能发现大食物观的真谛,食物产业才能破土发芽。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青山之内有“粮库”,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蕴涵着丰富的森林食物;河海之下是“粮仓”,辽阔的江河湖海为人们提供了优质动物蛋白。我国有40多亿亩林地和近40亿亩草地等,这些资源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利用好各类资源出发,“找”食物成为必然选择。大资源观、大农业观正是食物产业不同于以往食品产业的地方。
我们主张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并非无度索取,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实现农业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农业来说,要确保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和谐统一。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敬畏自然,不能竭泽而渔,不可焚薮而田。例如,开发利用盐碱地,当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节奏和方式。
适销对路,大食物观才能真正落地,食物产业才能开花结果。
需求,还是需求。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是“导航灯”。要瞄准需求生产食物,包括数量、质量、品种,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饲草产业、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力设施农业、培育生物农业等。要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包括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加工,这意味着要做好品种供需平衡分析、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食物加工水平等。例如,粮食企业可利用副产物开发稻米油、胚芽油,乳品企业可开辟奶酪、乳清等加工新赛道。
结构,还是结构。我国农耕文化重视耕地农业,长期偏种植业。其实,市场前景好的很多产品并不只来自地头。改变传统的“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倾向,各地不妨探索各具特色的大食物观发展路径。从一般情况看,在林草业方面,重点是把“土特产”产业化,提升绿色林草产品生产能力。在畜牧业方面,重点是消除影响畜产品产销衔接的障碍,提升供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渔业方面,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优质水产品供给。一句话,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将越来越近。(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