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背景分析农林学论文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业种植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用品的使用量巨大,所带来的耕地污染严重,带来的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等问题显著。

1.2.2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1.2.3森林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繁

1.3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1.4人口的日益增长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东是一个拥有958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1%,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业资源的负荷超重,据最新资料反映,目前山东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回顾

2.1试验研究阶段

2.2试点研究推广阶段

2.3试点县建设阶段

自1994年五莲、临淄、临朐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以来,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生态农业工作重点由村、镇开始转移到县级规模上来,到1995年的时候就有曲阜、肥城、菏泽、东阿、昌邑、广饶、沂源、冠县、牟平等15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得以确立,他们当中有的市区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生态建设试点县,至此,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基本覆盖到了全省各个地区,农业生态建设覆盖全省总面积的15%,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地域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3.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3.1优势分析

3.1.1自然资源优势

山东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东地处我国东部,属于沿海省份之一,其气候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山东省地形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平原盆地交错,海洋资源丰富,这些都有利于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山东省国土资源丰富,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山地、林地、水面、滩涂等,如果这些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都会成为生态农业发展路上的后备力量。

3.1.2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的产业化,作为起步最早的省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展的过程中,山东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推进山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它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为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3农业标准化建设优势

3.1.4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优势明显,农业科技开发潜力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的贡献率日益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左右,这对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劣势分析

在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很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乱倒生活污水、垃圾,使用敞口厕所等不文明现象在农村随处可见,燃烧木材燃料等污染环境的行为普遍存在。在农村,部分农民饮食不卫生,缺乏良好的健康饮食观念,“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仍是一些农民生活当中的口头禅,更谈不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这些现象反映出农民的饮食观念落后、营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薄弱、不仅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2.2经费投入不足

3.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3.3技术研究尚待提高

生态农业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特征,从目前来看,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仍属新生事物,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与使用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因素,但总的来看,山东农业科技推广远远落后于农业自身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农业科技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技术研究尚待提高。

THE END
1.《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笔记–安徽农金网无论我们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带有自我反思性质的判断,在别人已经转向、使用“生态足迹”(Eco-print)来衡量生态化改进,用“食物足迹”(Food-print)来鼓励市民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际,我们却还在GDP竞争中乐此不疲!在“消费主义”派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中醉生梦死!尤其是最近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因其伴随着被确立http://www.ahncjr.com/?p=745
2.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3.项目建设的目标、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3.1建设目标 立足宁夏,面向西北,建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和培训推广为一体的、具有干旱地区鲜明特色和优势的、能代表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发展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形成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旱区水https://tmsl.nxu.edu.cn/info/1120/1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