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实施大田托管、产供销“六统一”、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可追溯体系等服务措施,增强了农民质量安全意识,规范了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隙的质量控制,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农户的互相协作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为基本组织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聚集起来,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克服了传统农业模式“小规模、分散化”的弊端,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能力,降低了市场风险.
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托管性服务模式,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和托管、半托管等形式,将农田种管收等环节对外承包,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今年上半年,该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500多人.
五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克服了农村劳力短缺、年龄老化、技能不足的困难,解决了“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运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存在的问题
4对策与建议
一是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努力培育农业专业性服务公司,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入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二是拓宽社会化服务范围.建立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在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以专业化服务推动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最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购销服务公司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提供外包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三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以供销部门土地托管服务模式为样板,积极推行合作社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充分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丰富、完善、整合服务功能,探索建立符合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效模式.
五是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健全完善公益性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原则,优化整合农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培训等专项扶持资金,并制定扶持不同类型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应政策,重点在主体培育、功能完善、装备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规模大、势力强、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达到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