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日前印发《“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按照“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拓宽追溯信息平台应用,扩充监测、执法、舆情、应急、标准、诚信体系和投入品监管等业务模块,建设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智能化监管服务信息平台,并选择苹果、茶叶、生猪、生鲜乳、大菱鲆等农产品统一开展追溯试点。
其次,要让追溯机制切实发挥作用,还需要“标准化”。这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按照统一标准来管理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送和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如果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发生冲突,那么追溯的信息链就会断裂。这就要求出台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编码标识、信息采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关键技术标准和主体管理、追溯赋码、索证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层次的“标准化”对接。在我国,农产品、食品管理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简单地说,是一种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协同作战的“多头模式”。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机制,还在于部门之间的打通和密切配合。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管理应用的日益普及,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追溯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上难题,重要的是在管理和执行上下功夫。只有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法律制度,加快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才能真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