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农民为何钟爱“拱地龙”?——农机农艺融合助力解决农业新难题市场信息

“拱地龙”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正在进行现场展示。

“由于长期浅旋耕和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使用传统的小麦播种机耕地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影响小麦产量。从去年开始,在省农科院科技团专家的指导下,不少种粮大户纷纷将老式小麦播种机更换成新型‘拱地龙’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播种质量大大提升,今年小麦产量得以增产。”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大户韩大朋告诉记者。

新机械让播种节本增效

韩大朋口中的“拱地龙”来自以生产小麦复式播种机械为主业的泗县农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为了解决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播后镇压不实、缺苗断垄、穗数不足等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团队主动与该公司对接,经过五年多的合作研发,发明了这款名为“拱地龙”的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该机具集施肥、旋耕、播种、第一次镇压覆土和第二次镇压等六道作业工序一次完成,减少机械反复下地作业,仅在整地播种环节就可将成本降低25元左右,实现节本轻简;耕深达15厘米,耕深稳定性、碎土率及播种均匀度较行标分别提高6%、31%和10%,有效解决因耕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导致缺苗断垄的问题,适宜安徽各大小麦产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只用了6分钟,一台大型播种机就一次性完成整地、施肥、播种、镇压四道工序,轻松播完一亩小麦。在秋种演示现场,这台新型旋耕施肥播种机的“不凡身手”吸引了众多目光。“普通的播种机只能播种,而这台新型旋耕施肥播种机,可以一次完成多道工序,节省一半以上的人工和机械作业成本。整地播种成本由之前的每亩100元下降到40元左右。”泗县端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姬启智告诉记者。

科企合作共解农民难题

“这些年秸秆禁烧以后,大量秸秆都被粉碎还田。种小麦时常常就会遇到播种机压不实、农民需要多次工序才能种下麦种的问题。种粮农民在现实中遇到了难题反馈给企业,我们就与科研院所积极对接,与科技专家共同摸索改进完善农机。”泗县农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德阳向记者介绍了发明这款农机的初衷。

其中,已经研发成功的“拱地龙”小麦旋耕施肥精量播种一体机,具有碎土效果好、播种深浅一致、播量精准、镇压紧实等优点,满足了沿淮淮北地区实现小麦高质量播种的要求,体现了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安徽省农科院连续多年在蒙城县、泗县、凤台县、舒城县等地召开小麦智能施肥播种机现场演示会,得到了广大小麦种植大户的认可,年均销售量突破1500台,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年播种小麦面积达到1000万亩,促进了小麦全程机械化、规范化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助力小麦丰产丰收。

这款旋耕施肥播种机的核心攻关技术有三处:一是再输出轴二次旋耕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旋播机易墉堵、卡死的难题,主要应用在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种机产品上。二是旋耕机刀轴防缠绕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旋耕机主刀轴易缠绕秸秆的行业性难题,主要应用在2BFG系列旋耕施肥播种机、1GKNM系列双轴旋耕机、1GKN系列旋耕机;三是不缠绕不拥堵下种机构技术,解决了开沟器易缠绕秸秆异物,开沟器间易墉堵的难题。

“我们和农机企业联合研制的新型旋耕施肥播种机经过反复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是第7代产品。”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室主任曹承富表示,这种新型旋耕施肥播种机和专用保持性复合肥的推广应用,可有效解决大面积生产科学施肥技术难到位、砂姜黑土地难整、秸秆还田旋耕镇压不实以及播种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通过农机农资与农艺的深度融合,该机械能够切实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为安徽小麦大面积持续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农技农艺融合助力粮食安全

“以前播种遇到草多、地烂(潮湿)的情况,普通播种机根本无法作业,现在即使在大片玉米秸秆未砍掉的情况下,新型旋耕施肥播种机也能一边破碎秸秆还田,一边施肥,一边整地,一边精准播下麦种,同时对播下种子的土壤进行镇压,一气呵成地完成多个播种工序。”在泗县农机化管理服务中心工程师周光明的指挥下,播种机只用了10分钟,一大片长满玉米秸秆的土地就完成了小麦播种,高大粗壮的玉米秸秆则被打得粉碎,均匀地散落在地里。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杜世洲介绍说,这款农业机械具有多种功能:一是一机当多机用,即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水稻旋耕施肥播种机、大豆旋耕施肥播种机;二是复式作业功效高。一次可完成旋耕、灭茬、碎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二次旋耕多项农艺要求,既可在玉米、大豆直立杆地、高水稻茬地、秸秆粉碎地、根茬浮草地、根茬地播种小麦,又能在高麦茬地、秸秆粉碎地、根茬浮草地、根茬地播种水稻、大豆;三是技术含量高。采用宽幅带播,使作物群体结构得到合理调配,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抗倒伏能力;四是通过能力强。独特的专利设计开沟器(下种器)结构和清堵刀轴,能确保机具极强的田间通过性能。

据悉,科技特派团不仅在泗县以“拱地龙”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作为小麦高质量耕播技术的载体和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抓手在全县示范推广,而且还在安徽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及沿江三大麦区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为各地小麦播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全省小麦产业发展相协调。据介绍,“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农科院小麦栽培与耕作团队针对该省小麦生产科学施肥与规范化播种等关键技术落地难的现状,利用自有技术成果,加强与肥料、农机等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技术物化优势,联合研制了小麦专用保持性复合肥和旋耕施肥播种机。下一步团队还将研发设计小麦智能化施肥播种控制系统,实现种肥降落与农机前进同步、施肥播种精确定量化控制等功能,构建“旱地小麦精确定量立体播种、稻茬小麦精确定量一体化播种”的农机农艺融合创新体系。

THE END
1.植物生产类有哪些专业植物生产类共有17个专业,分别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详情: https://m.gaokao.cn/gk-mb/3/1-11-94
2.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化机械化高效节水1. 什么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是指在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高效、可持续的农作方法。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艺,还融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以及环境保护理念。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相结合的重要保障。 https://www.gntpr.com/ke-pu-huo-dong/81180.html
3.农机行业最新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农业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一些高端农机设备能够实现无人驾驶作业,比如自动驾驶播种车和收割机。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 2. 精准 agriculture(智慧种植) 精准农业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土壤、气候条件,从而进行精确施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47167.html
4.农技技术工作方案(精选11篇)在基层农机管理制度当中针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农技员所开展的管理,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具体的管理内容涉及到了对农技员的招聘、发展、评价等;财务管理设计到推广费用的分配和管理方面,主要指的是推广总经费及分配的经费。既然本研究是从制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那么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制度的功能应该主要表现在激励及约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wc4dea6.html
5.湖南日报头版丨五溪大地春意浓——怀化市备春耕见闻从新春上班第一天开始,怀化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做好春播春种、春耕备耕的各项工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累计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和服务5900余人次,解决各类生产疑难问题2400余个。 为农机做“体检” 连日来,怀化市农机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机检修保养服务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为春耕备https://m.ylxw.net/content/2022/02/27/10950545.html
6.农技专家下沉一线保春耕春回大地,万象“耕”新。眼下,正是备耕春耕的关键时期,在集贤县腰屯乡,当地农户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备农资、修农机、整农田,抢抓农时做好备耕春耕,确保今年农业丰产丰收。 3月25日,在腰屯乡明星村农机专业服务队,二十余台套大马力“智慧农机”整齐排列,司机人员正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调试、操作农机,伴随着隆隆的https://sysrb.dbw.cn/h5/html5/2024-04/12/content_2_1.htm
7.省农担业务是指在省农担公司与省联社战略合作框架内,以粮食生产省农担业务是指在省农担公司与省联社战略合作框架内,以粮食生产、畜牧水产养殖、菜果茶等农林优势特色产业,农资农机、农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田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以及家庭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村新业态为服务对象的小微贷款业务。https://www.shuashuati.com/ti/c46d9d57534e4bd3bf12d7c9a4e8946c.html?fm=bd006ff970228622e124ce84b8a6ca3f59
8.不让疫情误农情!农业大省吉林“硬核”备春耕出台极简版贷款流程,开足马力生产化肥农机,开通农资运输绿色通道,开启农技培训“云课堂”…… 不让疫情误农情!农业大省吉林“硬核”备春耕 ▲吉林省中源化肥有限公司装卸工人正在装车。受访者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薛钦峰、徐子恒、马晓成 早春三月,一场疫情突袭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多个全国产粮大县受到影响https://www.news.cn/mrdx/2022-03/25/c_1310528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