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动力。而近年来,农技服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为下一步推动农技服务水平提升带来挑战与思考,比如兜售假劣农资“忽悠团”,经常导致部分农民群众遭受严重经济损失。农资“忽悠团”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农技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公益性农技服务碎片化,农民“一对一”技术服务成本高,服务价值难以衡量,市场化技术服务无法自主运营。农户技术服务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障碍,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
基层农技服务供给不足带来一系列问题
基层农资供给市场为小农户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导致物质投入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放开,全国各地开展税费改革、基层专业性事务部门精简,公益性服务体系的基层部门人手少,日常工作主要履行疫病防控、农村统计等行政职能。市场化主体占据了基层农资供给市场,通过“多层分销”模式,以“多卖货”为目标为小农户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导致物质投入成本不断上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目标实现,但成本依旧持续攀升,2022年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成本分别是2015年的148.9%和145.8%。
依托项目开展的农技服务碎片化、协调性差,缺少配套的投入品服务。在基层常规农技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公益性农技服务缺少相配套的投入品服务,没有针对小农户当前生产模式进行技术改造。由于技术内容依据农业政策或项目目标设定,采用项目考核制,项目更倾向于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生产大户和愿意配合其考核工作的农户开展示范和培训服务。
全过程、数字化农技服务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农资价格上涨、农资店赊销、农户赊购的市场境况,倒逼农资经销商转型为农技服务商。与此同时,全过程、数字化农技服务创新实践涌现,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地细碎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不利条件下的农技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保姆式服务,“一对一”作物全生育期的多环节技术咨询和作业托管服务。保姆式农技服务帮助小农户既有线上无形的“外脑”支持,还有身边的“田保姆”帮忙。数据要素在生产场景中下沉,节约了田间监控设备的购置成本,解决了技术细节落实难和劳动监督成本高的问题。由以往的单项或关键技术推广变为多环节、全生育期技术咨询和作业服务,小农户更易理解技术要点和技术目标,服务合同保障了最终产量和收益。这种保姆式服务弱化了农民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提升了技术扩散效率。
关于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应大力倡导数字技术支撑的全生育期农技服务,发挥农技服务在科技创新链中应用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和需求反馈的作用,提高小农户技术到位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推广市场化农技服务创新经验,鼓励市场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产出约定下的全生育期技术服务。通过全国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推介,推广全过程、数字化农技服务的创新经验。利用各级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对提供产出约定下的全生育期技术服务的市场主体实施奖补。公共部门职能应从技术推广服务供给,向制定技术服务标准和实施行业监管转变,营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平竞争的农技服务市场环境,推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鼓励企业牵头承接科研院所技术开发和推广服务,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建设试点示范。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各类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和承接转化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服务,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与农户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高企业吸收科研成果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引导各部门共同参与,支持各类技术服务主体参与农业重大技术熟化、全生育期技术集成和生产模式改进。
落实农资销售台账记录制度,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落实落细对各类农资经销商、社会化服务主体以及线上销售农资的实名制销售电子记录,切实推动建立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的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应要求社会化服务主体向服务农户公开农资品名和厂家信息。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应常抓不懈,深化行刑衔接,不断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联合督办等制度,推动形成部门联动合力。
(作者高芸单位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刘晓雪单位系北京工商大学;符莉单位系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