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之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动物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不是“物”,是“生命”,人类与动物在地球上是平等的,共同构建了缤纷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我们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处一个世界,只有与其他物种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维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既是对“德至禽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敬畏生命,善待动物,善待动物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目前,我国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法律在内容上更多地强调动物的资源性,将其视为“物(自然资源)”,着重发挥其经济效能,其潜在含义是为了利用而保护。因此,也就很难依照这些法律有效阻止动物被猎捕、交易及在利用、运输、驯养过程中的虐待问题,更无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支撑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生物安全防线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五个体系”之一。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是一道生命与健康的警戒线。生态安全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是一个由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系统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动态安全体系。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需要直面新发突发传染病增多、野生动物保护乏力等诸多问题,生物安全攸关国家安全,影响发展利益,关乎人类福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公共卫生安全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是确保人民幸福安康、社会繁荣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也为新形势下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贯彻实施“一决定一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中国动物保护立法进程
(作者:赵皖平,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