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本村原名郑家庄,明朝初年,岳姓先人迁居此地后,繁衍生息,人口增多,成为村中大姓,加之后来又有移民迁入此村,发展成集市,故称岳村集。
【地理位置】
岳村集村位于南乐县城西北五公里,距寺庄乡政府驻地两公里。东与后陈村、潘古宁甫接壤,南与郭徐村相接,西与东寺庄村相望,北与前郭村、王洪店、运古宁甫村毗邻。
【村庄沿革】
明初始称为岳村,属长泰乡,明中期改乡为里,为长泰里所辖。清朝改里为社,属北三社。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后,属一区、五区。抗日战争期间,归卫河县。1948年以后,属五区管辖。1956年撤区改乡,为寺庄乡所辖。1958年撤乡为公社,为寺庄公社岳村集大队。1984年恢复为寺庄乡岳村集村民委员会。
【姓氏人口】
村内有潘、陈、李、郭、赵、岳、苏、运、王、郑、崔、魏、张、章、周等姓氏居住,全部为汉族,其中,潘姓、岳姓人口居多,占全村总人口30%。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818户,3045人,耕地2510亩,党员86人,支村两委人员有7人。
【村庄经济】
解放前,岳村集村贫穷落后,村民以粮食生产为生,生活条件艰苦,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村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给岳村集村带来很大发展机遇,村内除了粮食生产,能工巧匠们走向了城市,承包工程、经商、营销。岳村集的传统行业也是四邻八乡里的翘楚。
工商业:村内有2家企业,3家服装厂,解决了群众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有超市7家,货物齐全。能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
土特产有金银花、花生、灌肠、烧饼、油条果子、粉条、豆腐等。
【社会事业】
自古就有尊师重教传统,历史上人才辈出,有秀才一人。2016年,岳村集村建立学校。村中本科以上100余人,研究生以上20余人。1969年建成第一个卫生室,现有村卫生室7个,一般疾病不用出村就可以就医,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
【村庄风物】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唐古墓葬——岳村集墓葬列入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濮阳卷。
据岳村集北大庙古墓证实,本村是古老的村落之一,地处开封汴梁通往大名府的古道。
【村庄文化】
本村有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戏曲、武术、秧歌舞等。村委大院设置有图书阅览室、中老年活动室,院内有健身器材、篮球场等,为群众健身、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岳村集称之为集,说明古代这里古会集市十分繁华,村庄集市终结于解放前,日本鬼子占领南乐以后,在五花营、后陈村一线的官道上挖筑了战壕,加之日本鬼子的不断骚扰,集市渐渐失去了人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几经重新复起,始终没有成功。
礼仪:岳村集地处中原,具有鲜明中原风俗特征。婚嫁礼俗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提亲、定礼、迎娶的婚俗礼仪。节令民俗如春节的祭灶、岁末守岁、贴春联、吃饺子和拜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八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等。
风俗:正月初一起五更拜年、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不干活、清明节扫墓、五月当五吃粽子、七月十五祭扫、八月十五吃团圆饭、十月初一扫墓、腊月初一吃饺子、腊月初八腌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灶喝面条吃芝麻糖。
饮食以传统饮食为主,如面条,米饭、糊涂等。
方言有中、爪类、干啥类。
称谓有爷爷、奶奶、姥娘、姥爷、爹、娘、大爷、叔叔、舅、妗子、姨、姨夫、姑姑、姑父、哥哥、兄弟、姐姐、妹妹等。
【家风家训】
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
【村庄人物】
潘竹字湘云,清朝秀才,辅佐县令断案,民间有很多流传的机智故事。
运文贞(1904—1988)曾用名运振华、运锡令。1937年4月在西安参加工人游击队,后在泾阳整训后编入潞城大军区警卫团,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5月退伍,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警卫团炊事员。
陈自新(1907—1990)别名“猴先生”,精神病医生,悬壶济世多年,在冀鲁豫及周边地区有很高的威望。
陈子贤(1917.2-2005.8)寺庄乡岳村人,父亲去世后随母亲住在佛善村外祖母家。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组织委员、书记职务。1941年,由组织委派在清丰县、内黄县一带组织游击活动,打击日伪军。其间曾担任区委副书记。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进入华北党校学习,毕业后成为天津解放后第一批进城接收干部。1949年解放天津前夕,秘密进入天津,出任清河街派出所第一任所长。1953年后,从公安系统调到政府管理部门出任和平区南斜街和华安街街长。1956年调天津市服装联社任主任,之后组织天津市手工业合作社进行公私合营工作。1959年.调入工业系统出任天津市电讯公司经理。1962年,调天津市第二机械工业局任计划处处长,后又担任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等职。1982年离休时为行政13级干部,离休后参与编写晋冀鲁豫回忆录。
李瑞(1919-1992)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抗日武装卫河游击队班长,南乐县公安大队排长,冀鲁豫行署警卫排长,冀鲁豫二军分区特务连指导员、政治部保安干事。1948年后,历任空军第三师飞行大队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三师飞行大队政委,北京空军独立团飞行大队政委、站长,空军工程部飞机制造厂科长。1958年,转业至河南省人事局任一科科长。1959年,调任河南省民政厅人事处长。1966年,调任安阳地区民政处长。1973年,调任安阳地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1981年12月离职休养,享受地专级待遇。岳东进,烈士,1922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共产党,1946年牺牲于聊城,时任7纵62团2营连长。
岳东周曾任总参防化部财务部副部长,1988年晋升为少将。
岳东鲁曾任洛阳一拖干部。
岳东民曾任南乐县建设银行行长。
岳东吴武汉某大学教授,后任职武汉市委。
李战军曾任职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事局。
李战普曾任濮阳交通路运管处处长、党委副书记。
李自中濮阳市交通局路达检测站站长。
李士达南乐县交通局道路股股长。
李敏南下干部,曾任武汉市峤口区书记。
李战义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交运集团董事长。
潘彦起南下干部,曾任贵州关岭县二轻局长,县人大副主任。
苏润滋曾任南乐县公安局政委。
苏华南乐县工商银行副行长。
苏庆悦南乐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运增奇濮阳市中国银行中州路营业部主任。
李俊峰濮阳市华龙区人大工委副主任。
岳国湘曾任北京卫戍区某炮师政治部主任。
郭振修曾经任职河南省武装警察部队郑州消防支队。
岳林峰濮阳市人民检察院工作。
赵玉玲曾任南乐县体委副主任。
潘记乐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宾馆副总经理。
潘行纵1949年生,又名潘二纵、潘聪,中医世家,中共党员。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县首批乡土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全国模范乡村医生。
潘战良天津远景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伟涛南乐县潘二纵牙科医院院长。
潘贵如笔名黄河夫,作家,诗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濮阳市作家协会诗歌分会副会长,濮阳诗词协会理事。
潘战争二汽变速箱分厂工会主席。
潘根起曾任南乐县中医院院长。
潘朝阳南乐县眼科医院院长。
岳战石濮阳市石油公司工会副主席。
陈兵振西安华山机械厂劳资科科长。
陈红利南乐县建设银行行长。
陈军义曾任南乐县国税局副局长。
陈兵申南乐县公安局福堪派出所所长。
陈明军河北省广平县精神病医院院长。
郭庆勋南乐县西邵乡副乡长。
潘建勋中共南乐县党史研究室任职。
潘永涛留美博士,青岛大学教授。
岳云鹏1985年生,本名岳龙刚,著名相声、影视演员(详见村庄故事)。
潘伟达中央电视台工程技术部任职。
潘贵如1963年生,现居天津,笔名黄河夫。中国乡土诗协会员,四川散文诗协会员。
烈士名录
潘荣华曾用名潘树钦,潘俊普,1913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3月牺牲于清丰战役纸房乡郭小寨村,时为2野7团战士。
陈其昌1923年生,1946年参加革命,1951年牺牲于朝鲜,时任20军59师175团班长。
王金领1924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牺牲于上海,时任3野3师7团排长。
郭双翠1943年牺牲于内黄井店镇,时为40军122师386旅战士。
潘习义曾用名潘习文、潘敬山,1926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1950年11月牺牲于朝鲜,时为9兵团20军58师战士。
赵云长曾用名赵雨瑞,1925年生,1947年参加革命,同年牺牲于山东曹县,时为3野1纵1旅1营1连战士。
【村庄故事】
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庄。很久以来就名声在外,之所以在周围名声大,我想不外乎有这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集,周围辐射上百里,东至山东,北至河北。商贾云集,物阜民丰。只因在日本人占领中原以后,集市贸易逐渐调零,又在五花营村、后陈村修炮楼、据点、战壕。阻断了四方来客。后乡政府的所在地寺庄又筹起了集市,开始了没落。虽几经恢复,收效甚微。其二,这里的民风淳朴,崇尚耕读传家的理念。人持一项生存技能,不大村庄里行医的就达十几家个。妇科、儿科、神经科、牙科、眼科、骨科、外科、中西合璧,纯熟而精。手艺人有做炮的、做起火的、扎灯篓的、做纸扎的、做木梳篦子的、玩把戏的、唱戏的、堪舆算命的,应有尽有。其三,村里出了一个德云社一哥岳云鹏,近几年红得发紫。几度亮相春晚,人气誉满大江南北。岳红昌的民俗博物馆更是锦上添花,给岳村集聚集了人气。村支两委2022年度拿下了五星支部。人气直接暴棚,参观的、旅游的、前来学习的应接不暇,好一个岳村集,成了新时代的香饽饽,厚集薄发,把孕育几百年的厚重沉淀,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缅怀先烈,带给了我们什么?是沉思!还是激励。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场,面对白发苍苍的父母,一别就是一生。有的没有子嗣,有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个荒芜的小院,一棵棵结满果实的枣树,仿佛在向他们招手,迎接他们归来。让一种流盼湿润你的泪水,脸庞,永远。
“德云一哥”岳云鹏辛酸的成名史
这一次是岳云鹏在春晚因相声登上热搜后,再次用相声实现了“出圈”,现在的岳云鹏确实有了大将风范。
不论是控场还是随机应变能力,岳云鹏已经跟其他师兄弟拉开了距离,用于谦的话说,他站在那里就是对的。种种迹象表明,岳云鹏是当之无愧的“德云一哥”。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岳云鹏的牺牲远比我们想的要多,甚至郭德纲都曾为岳云鹏鸣不平,14岁辍学,26岁开专场,34岁登上福布斯,5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岳云鹏,其实他的结局早已注定,每当午夜梦回,不知道岳云鹏会不会因为当初的坚守而感到庆幸。
那么这些年岳云鹏都经历了什么呢?
岳云鹏原名岳龙刚,因为父亲看到电影中的男主角叫龙刚,他希望岳云鹏能跟男主角一样,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
岳云鹏小时候家里非常的困难,他排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那个经济不好的年代,可想而知,岳家成了当时村里最困难的家庭。
据说,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要不是邻居奶奶的一斗大米,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岳云鹏了。
后来岳云鹏的父亲开了馒头店,一天蒸八百个馒头,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那时候生活困难,但是岳云鹏的姐姐对他非常好,有好东西先紧着岳云鹏,这其中就包括上学,为了岳云鹏能上学,大姐主动放弃学业,去打工贴补家用。
“穷”是岳云鹏小时候挥之不去的阴影,小的时候可以跟姐姐们挤在一张床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在一张床就不合适了,可是在没有床也没有房间的情况下,他只能用板凳拼成简易床,去牛棚跟牛住。
每年交学费都是岳云鹏最难的时候,面对老师索要68元学费,同学们的刺耳的笑声,岳云鹏只能深深地低下头颅,那时候他就暗暗发誓,以后要努力赚钱,不能让别人小瞧。
北漂不断被现实打击
14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岳云鹏决定辍学,跟着姐姐去北京打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北漂”就像这个词一样,就是无根的浮萍,随处漂泊。
岳云鹏的第一份工作是机电厂保安,一个月三百块钱,然而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岳云鹏不仅没有工资,反而倒欠厂里20块,原因是晚上值班的时候睡觉,虽然岳云鹏认了,但是不久还是被老板辞退了,因为他没有身份证。
现实虽残酷,但日子还要继续,随后岳云鹏在美食城找了工作,从刷盘子做起,后来宰鸡杀鸭,可以说那是岳云鹏少于的轻松时光,然而命运并没有怜惜岳云鹏,做的好好的突然被解雇了,原因是厨师长的弟弟来了。
这时候岳云鹏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点手艺,随时都可能会被解雇,于是他决定去延庆学习电焊,没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跑了回来,至于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无奈之下,岳云鹏又找了饭店服务员的工作,让岳云鹏怎么也想到,这份工作给他人生带来了奇耻大辱。
因为将3号桌的两瓶啤酒,误算到了5号桌上,在结账的时候,5号桌的客人不依不饶,即使岳云鹏答应买单,但是他们还是骂了岳云鹏半个小时,最终岳云鹏不仅掏了352元的餐费,而且还被老板当做反面教材辞退。
多年后,当被问到是否已经放下这件事的时候,岳云鹏坦言,没有,我现在还恨他,虽然我知道,在这个场合我应该说,放下了,但是我做不到。
这件事在当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觉得已经成了角的岳云鹏太小气,但是郭德纲曾有这么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睚眦必报或许是生活带给郭德纲师徒最好的特点。
2003年,岳云鹏的命运迎来拐点,这一年在面馆做跑堂的岳云鹏认识了一个常来吃饭的老先生,老先生对他说:我看你嗓音不错,我给你介绍个人,你跟他去学门手艺吧!就这样岳云鹏跟郭德纲联系在了一起。
那些年在德云社遭遇的职场暴力
然而刚进入德云社的岳云鹏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本身对相声一无所知,加上严重的河南方言,让郭德纲都很头疼,郭德纲曾说:那个老先生得多恨我,送来这么一个棒槌。
不过郭德纲还是留下了岳云鹏,每周五十块的生活费,在庞各庄给他们租了房子,岳云鹏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擦桌子,扫地,喂狗,看别人表演,为了练习普通话,他每天拿着报纸练习。
虽然经常被师兄弟嘲笑,但是他没有放弃,因为在岳云鹏看来,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不成,他只能回家种地。
终于岳云鹏迎来了自己上台的首演,结果因为太紧张,十几分钟的相声,他只用了三分钟就说完了,下台后因为太紧张,导致胃痉挛。
下台后,岳云鹏第一句话就是,师傅,不要赶我走。郭德纲说,你先不要上台表演了,不是说以后不能上台,如果你上台再出现问题,以后就吃不了这碗饭了。
郭德纲开会的时候说:有我一个吃的,就有他一口喝的,这么大点的孩子,让他离开后,干什么去,他只能回家种地。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赶走岳云鹏的声音。
当然岳云鹏自己也争气,在不断地练习与模仿中,他逐渐适应了舞台,开始了登台表演的日子,虽然可以登台了,但是却遭遇了德云社的“职场暴力”。
众所周知,岳云鹏跟孔云龙是一块接受进入德云社的,但是在第一批弟子中,岳云鹏并没有拜师成功,所有孔云龙在德云家谱中一直排在岳云鹏的前面,而事情也因为职场地位发生的。
某天,在演出结束后,岳云鹏先坐上了车,孔云龙见到后,你拜师了,你就坐那,给我下来。岳云鹏听后就老老实实地走了下来,虽然这是出自郭德纲之口,但也有人说,并非孔云龙而是曹云金。
还有在回河南演出的时候,因为岳云鹏跟观众互动了一下,曹云金觉得岳云鹏抢了他风头,直接上手掐住了岳云鹏的脖子,虽然事后说是为了舞台效果,但是其中的真假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郭德纲都为岳云鹏鸣不平,他说,那时候他们根本不拿岳云鹏当人看!
成名后感恩郭德纲,不忘搭档孙越
2010年,曹云金出走德云社,培养了十年的弟子伤透了郭德纲的心,此时他也在反思自己,他决定要在众多弟子中,寻找一个品行忠厚之人,而岳云鹏就这样进入了郭德纲的法眼,他对岳云鹏说,想红吗?听师傅的话,我能让你红!
在郭德纲的指点下,岳云鹏上春晚,开专场,成为《欢乐喜剧人》的冠军,拍电影,上综艺,可以说在影响力岳云鹏成功成为仅次于郭德纲的相声演员。
走红后,曾经有人这样问过岳云鹏,你想过离开德云社吗?岳云鹏说,没有想过,当年我母亲生病花费的13万是师傅掏的,我结婚所有的费用也是师傅承担的,我是一个感恩的人,我肯定不会离开师傅。
除了对郭德纲无比的忠诚以外,他对孙越也可以说不离不弃,现在德云社“寡妇”多,比如郭麒麟拍综艺,阎鹤祥就没了搭档,孟鹤堂在外接商演,周九良只能到处串场。
而岳云鹏却一直没有忘记孙越这个搭档,只要他参加的综艺,几乎都能看到孙越的身影,比如《极限挑战》《未知的餐桌》等等,尤其是当撒贝宁让岳云鹏搭档参加春晚的时候,岳云鹏很实在的说了句,我跟孙越是搭档,起码孙越这么多年没有错付。
成名往往让人迷失自己,岳云鹏也是如此,那时候他曾说,我比高峰有名,他凭什么压着我?听到这句话,妻子郑敏给了他一巴掌,让他醒醒,说,论对相声的造诣与专业,你哪点比得上高老师,你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
不得不说,岳云鹏娶了一个好媳妇,在岳云鹏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他每个月会给家里寄钱,郑敏对此没有丝毫的怨言,不仅如此,为了感谢姐姐们的帮助,岳云鹏给五个姐姐买车买房,对此郑敏也非常的支持。
现在的岳云鹏已经不是当年刚刚北漂的无知少年,他已经成角了,而且深知自己具有引导观众的作用,所以他总是以身作则,在任何地方出现灾情的时候,总能看到岳云鹏的身影,比如武汉捐款,河南水灾,岳云鹏一直努力角应有的样子,这样的岳云鹏值得去喜爱。
岳红昌和他的民俗博物馆
岳红昌博物馆,由寺庄乡政府职工岳红昌自筹资金建成,是一部浓缩的黄河流域的发展史,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民俗爱好者、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岳红昌入选濮阳市十大新闻人物。岳村集村是北京德云社当红相声演员岳云鹏(小岳岳)的老家。岳村集村,除了岳云鹏这个响当当的名片,他的堂兄岳红昌开办的这座民俗博物馆,也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2000年从部队转业的岳红昌偶然看到邻居拆房子时,准备将织布机、纺织机等物品扔掉,岳红昌就出资收购了这些东西,从此开始了他的民俗物品收藏之路。
岳红昌收藏的20000余件物品,有生产生活、交通运输、饮食起居、民俗礼仪、手工记忆、红色收藏、古币字画、钱币地契、古书、艺术品等。这些物品,全部摆放在自己的家中,两层小楼的几间房子里,堆满了藏品。
岳红昌民俗博物馆2015年春天开馆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及国外游客共计10万余人。岳红昌先后荣获市、县、乡先进个人,感动南乐十大人物,感动濮阳十大人物,入围网络感动河南十大人物等。
2019年被河南省旅游局认定三星级旅游景点,并被河南省旅游局认定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户。岳红昌收藏民俗物品十几年来,花费100多万元资金,从刚开始刚开始是家人的不理解,到现在得到家庭、社会各界和政府的认可,岳红昌感到由衷的欣慰。
探访小岳岳老家,揭秘岳云鹏小时候的那些事
几年前,地处豫冀两省交界的南乐县寺庄乡岳家集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随着相声演员岳云鹏的大红大紫,加上当地政府对村容村貌的倾力打造,如今的岳村集已成为一个网友纷至沓来的旅游目的地和新的网红打卡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小岳岳的家”这一标签。阳春三月,我们专程赶往岳村集探访,从小岳岳幼年的小伙伴和他的几位堂哥口中,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小岳岳小时候的故事。
岳村集的交通很便利,从106国道转到南乐县001县道后,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岳村集”的字样。一进村,就看到一帮闲来无事的老人聚在路边打牌聊天。岳村集共有3000多口人,其中,岳姓人占三分之一左右。村内街道整洁漂亮,这都是当地政府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小岳岳的家很好找,胡同口的这面房墙上画着小岳岳的巨幅漫画,并写有他著名的那首“啊,四环,你比五环少一环;啊,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歌词,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同时,心里瞬间多了几份亲切感。
这位60多岁的老人是小岳岳的一位堂哥。他告诉我们,岳云鹏是郭德刚给他起的名字,他小时候的名字叫“龙刚”。说起龙刚这个名字的来历,老人回忆说,1985年4月15日,小岳岳的父母在先后生育五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为了庆祝来之不易、以后能撑门户的男丁的降生,村里给他家送了一场电影《喜盈门》。《喜盈门》里有个男主角叫龙刚,为了表示纪念,小岳岳的父亲就干脆给他起名“龙刚”。
村民们说,岳村集的岳姓人是宋朝著名将领岳飞的后代,自古就有尚武的习俗。在新农村改造时,村里就把岳家老巷胡同口的这块地方改造成一个习武的小广场。“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龙刚下次再回来,可能都不认识这里了。”和小岳岳年纪相仿的一位村民说,“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在这里玩,吃饭的时候还一起端着饭碗蹲在这吃饭。龙刚从小脾气就好,和谁都能玩得来。”
岳家老巷巷口的这条大道是岳村集的一条主街道,小岳岳就是从这里年少离家出去闯世界,也是从这里把他的新娘娶回家,成名后每次荣归故里,也离不开走这条道。这条道承载着小岳岳太多太多童年美好的记忆……
紧邻大街的这个院子是小岳岳的祖宅,他的爷爷奶奶居住的地方。如今老人已不在,这个院落也处于闲置状态。因为新院子还没建,小岳岳也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的。
小岳岳父亲兄弟多,所以小岳岳的堂哥也多。他的这位做烧鸡的堂哥对我们说,小岳岳出生不久,他又多了一个弟弟,父母艰难地抚育着七个子女,家里太穷,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小岳岳从小就很懂事、很孝顺,为了替父母分担生活压力,他初中没念完就辍学到他的烧鸡店打工。在烧鸡店每月只能挣120元钱,仍然帮不上家里。于是,小岳岳在烧鸡店干了半年之后,不顾很多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跟随年仅20岁的五姐去北京谋生。那年,他才14岁。
这位坐着轮椅在街上晒太阳的老人是小岳岳的本家爷爷,今年已80多岁。提起小岳岳,老人不住地夸赞:“这孩有出息,懂事。虽说现在他出名了,可一直不忘本,我们本家不管谁家有红白事,他都会赶过来参加。每次回来都给我们这些长辈的老人带礼物,问长问短。”
这是小岳岳家的厨房。他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父亲和三姐每天在这里蒸馒头卖,贴补家用。如今,蒸馒头的灶台和笼屉都还在,但这些物件和小岳岳年少时的那些陈年往事都已成为过雨云烟,尘封在记忆中。
小岳岳结婚时的新房和婚床,床头的大红喜字和挂在墙上五颜六色的扇子依然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小岳岳另外一位堂哥岳红昌介绍说,小岳岳的爱人也是本地人,结婚之前是清丰县一家医院的护士。他们结婚那天非常热闹,婚礼完全是按照当地习俗办的。现在两口子都住在北京,生有两个女儿,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
现在,小岳岳的家,俨然成了一个旅游观光点,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在他家门口拍张照,逛逛小岳岳堂哥开办的“岳红昌民俗博物馆”,欣赏一番岳家集典型的豫北风格的村舍和民俗风情,再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