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桃子不在市场,更不在超市,而是你下单时它还挂在树上!你负责下单,我负责摘果!平谷桃园直发!早上在树上,上午在路上,中午在你餐桌上!”……眼下又到了吃桃的季节,作为中国的大桃之乡,在平谷繁茂的桃树下,果农们架起自己的手机,随手录起小视频、做起了直播,并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文案,已经一点都不新鲜了。如今互联网+卖果,成为平谷区10万桃农们的新风尚,抖音、快手、直播带货、微店营销,样样拿手。而这些场景的背后,有一位“幕后”推手,她叫王丹,平谷电商培训师,她带着成千上万的果农一起在互联网浪潮下学习新电商手段,实现收入翻番,过上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小日子。
“吸粉”“二维码”“写文案”
手把手带果农网络卖桃
“当时京郊农村这方面普遍比较弱,也请了好多外地的讲师,但都有点‘水土不服’。果农们的平均年龄都五十六七岁了,像我们北寨村有的学员都八十多岁了,听过几次课也没学会。”王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第一次给果农们上课,准备了整整8个小时,从结构到目标、从方式方法再到售后服务,将自己的心得全都写进了PPT。但是上课时,她惊呆了,发现果农对于电商几乎“一无所知”,很多人甚至连手机都不会用。
扶贫先扶志
教农民“诚信卖桃”
但是这些还不是重点,王丹说每次她的课四个小时中,有两个小时讲学习内容,另两个小时则是为桃农做心理建设。做什么样的心理建设?卖大桃要做分级诚信买卖,“原来我们果农的桃大多卖给了桃贩子,过去一筐三四十斤的桃卖三四十块钱都算多的,有时压价甚至压到15块钱,一斤合计不到5毛钱。但现在平谷的桃都是分级的,精品桃一箱5斤左右有的能卖到100多块钱。”
这样的转变,王丹解释说“并不是盲目要价”的概念,而是新电商模式取代了过去作为保底的商贩批发模式后,果农主动将大桃分级卖,建立诚信制度:“过去平谷卖桃不分级的,甚至诚信也有所欠缺,流行过这样一句俗语:上头大底下小,分量不够加点草。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大家在地里就知道分级、测糖度,在网络直播的时候,以自己的诚信度进行宣传。这就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大家意识到,这不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和客户建立长久的诚信。”
王丹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平谷果农而言,这条路是电商的路,“网”路宽了,快递成本低了,果农的生活开始“富”了。
变的不仅仅是收入
生活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桃分级了,说明桃农注重讲诚信。客户真正能吃上好的平谷大桃,没有试错的成本,愿意付出相应的价值。”王丹说,在她观察看来,电商之路给果农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收入上的,甚至是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转变。
延伸
“网路”拓宽大桃热卖
在南独乐河镇,像张大姐这样的果农并不少见。过去,在平谷卖桃有着东半部和西半部“分水岭”之别,由于西半部路靠近高速、路更通,果农年龄也相对年轻些,电商观念起步早,大桃一直不愁卖;而南独乐河镇,则位于东半部,一般要靠大车进来收桃,果农们的电商观念也起步慢。因此,在平谷西半部电商卖桃已热火朝天的时候,东半部却相对安静。但是这两年却开始发生了转变,南独乐河镇加入电商直播阵营的果农越来越多,王丹培训用的100多人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据镇里统计,通过区商务局物流的引入及电商培训的实施,大桃的快递量呈阶梯式爆发增长,电商发货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通过电商渠道,果农人均增收达到了30%以上。经过培训,仅南独乐河镇北寨村一个村2018年的快递量为每天800单,2019年直线升至3000单左右,今年达到了5000单。新电商手段的习得,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