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农业供应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对其特点,运作模式,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等,相信大家也是一知半解的。今天小编从最根本的问题入手,给大伙浅入深出的解析一下农业供应链的前前后后。
“链”-“联”-“粘”
要说农业供应链,先从供应链开始。“链”让大伙想到了什么?小编首先想到的是“生态链”、“物流链”、“信息整合链”,或者是关联,粘粘性。供应链的“链”也是有这个意思。简单来说,供应链就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农业供应链的基本分类
农业供应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来分类:
按照目标市场可以分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生产物资、粮贸企业和农机六大类对应的农业供应链。
按照行业可以分为: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类对应的农业供应链。
按照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链式结构和网链式结构农业供应链。农业的供应链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不同的种类,而实际生活中,这些不同角度的供应链结构往往是相互交叉存在的。
传统农业供应链模式的困境
从不同的农业供应链结构分析中,衍生出不同的农业供应链模式。但是总的来说,传统的农业供应链模式一共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农民伯伯自己种好农产品,挑到集市上去卖,这种叫做农户主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中,一共有这么几种角色,一是农户,二是产地批发,三是销地批发,四是农贸市场,五是消费者,这五种角色每一小段都是一个链条,但是都是独立的,几乎没有形成供应链的概念。
第二种是超市从批发商进货,进行售卖,这是超市主导经营模式。这一种基本上都是由超市去打造和管理供应链。
第三种模式是专业的批发市场定向模式。这种模式完整的信息物流都没有建立起来,更不用说供应链了。
重构农业流通链条是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我国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分散化,且不具规模。通过上面传统的农业供应链模式的分析还可以知道,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的水平低,供货能力也不足,很难持续供应。当地的配套设施不完整,比如没有好的加工设备,或者是物流成本比较高。
就说一些农产品从村、县直接给消费者发货,运费成本就非常高,更不用说运到更远的地方去了。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一个销售预估,将销售周期里面的货备入物流集散地、中转仓中,这样它的整个物流的成本至少要降低两成以上。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转仓的成本是由谁去承担?是农户?还是电商运营公司?所以现在打通农户、合作社、生产者之间的链接,建立规范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是关键。
建立规范的物流体系,重点重组现在的农业流通链条,在产与销架起一座高速通道也是农业供应链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在电子商务企业与用户之间去架起一个桥梁,把分散的农产品汇集起来加工、包装、形成标准化的产品。
咱们健稷农科也致力于发展农村物流,在县镇级建立仓库,解决农资产品的物流运输问题和降低成本。
一方面,对接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解决销售端的痛点和困境,同时为农户弥补供应链管理的短板。
另一方面,将供应链变成一种运营模式,从复杂的市场需求,提取共同点,形成规范,让农户可以非常简单的对接进来。
发展农业供应链的优势
从农业供应链模式来看,用低成本对接电子商务,这样才能让不同属性的农产品,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和渠道,进行精准的对接服务。
有专家也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不再是分散孤立、高风险、低收益的信贷群体,而是与农业企业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优质客户。
总结
总结一点,发展农业供应链,农业物流体系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何发展农业物流体系呢?有学者指出,农业物流要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采集手段,将分散的农产品汇集起来,进行一个标准化,品牌化。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服务中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电商直播“新农人”培育计划组织者之一袁帅表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伴随互联网直播的迅速发展,各个平台以及网红和明星、农民素人等,均尝试利用短视频以及直播来带货销售农产品。互联网已经成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下,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线上销售渠道进一步打通。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之后,拼团、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不断涌现,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滞销卖难的现象也少了。从正向总结来看,直播带货模式在农村农产品销售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增加农产品市场销售额,改变以往直接销售模式,节省人力和物力的同时创造更多利润和价值。
但是,当下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模式也面临一些冲击,主要表现在:
(1)认知意识需要不断提升完善,直播营销不是“一锤子买卖”!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呵护信任至关重要。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是长期培育的结果。
(2)直播形式单一,农产品的直播,主要是以简单农产品告知和介绍为主,直播过于直接和单一进而转化效果相对十分有限。
(3)带货主播不够专业,忽略产品价值以及信息传递。专业人才才可以做好专业的事,进一步放大和发挥直播电商助农和惠农效果,需要大量专业的、对农村有感情的人才参与和投身运营,吸引和培育大批创新创业的人才是关键,推进电商人才与企业、就业基地对接。
(4)品牌意识不足,需打破三农产品“低价营销”怪圈。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即走品牌化路线。农产品品牌化与乡村产业特色化,直指乡村建设的要害,也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抓手。乡村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品牌强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传媒产业在乡村振兴时期所迎接的新机遇。依托传媒产业在品牌营销、IP塑造、价值输出等专业优势,实现对三农产品的价值升华,提振品牌效能,借力电子商务、直播电商等互联网营销手段,实现“有质电商、价值直播”,打破三农产品“低价营销”怪圈。
让乡村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打造高效畅通的村城间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市场经营性的全链条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村城联动,消费帮扶”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广阔城市消费市场,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同时找到消费帮扶的利益连接点,让农民们获得“销售的渠道”,让广大消费者获得“有品质保证”的产品。村城联动消费帮扶不能只“输血”,必须培养“造血”机能,方能走得长远。打好“优”字牌,积极运用互联网,将乡村地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前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把控机制和优质产品遴选机制,严把关,真正做到以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
在共赢中谋求长远,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村城联动买卖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进而推动消费潜力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品质为先,做大做强乡村地区产业,消费帮扶才能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目标才能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产销问题上存在诸多卡点,需要各方同心合力,着力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畅通‘肠梗阻’,才能推动消费帮扶提质升级。让乡村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打造高效畅通的村城间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市场经营性的全链条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