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粮食短缺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农产品供给结构和流通能力也随之提升,但仍存在地区与供应链局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需要建设更具韧性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
我国的一些大宗农产品,如大豆和谷物高度依赖进口。这种依赖使得我国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对国际市场波动和政治关系变化十分敏感,增加了供应链脆弱性。同时,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通常更加发达,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西部和一些内陆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不平衡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韧性。
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需要依靠多种生态系统来生产、运输农产品。政策干预、消费者需求、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等因素都可能对供应链造成冲击,导致收成下降、物流运输中断、无法响应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问题。因此,在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中构建和保持韧性需优先考虑可持续、适应和重组的功能。
供应链韧性本质是一种适应性循环过程,供应链通过系统的重组、发展和适应,能够在受干扰的环境下保持正常的运营。大宗农产品供应链韧性不仅包括适应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还要考虑维持系统功能(向最终消费者供应食物)的能力。因此,大宗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的构建过程需要具有动态性和循环性。同时,供应链各环节需要适应性能力,能在风险发生前准确感知风险并增强链条的稳健性;在受到干扰时灵活应对并迅速恢复;在干扰后积累和吸取经验,并通过学习和创新能力将其转化为风险感知和应对能力。
在提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的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各方都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如各级有关部门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高度重视,从政策、法规角度推动农产品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提出了健全农产品物流与追溯体系,支持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督导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为供应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支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建设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日益增多,供应链的生产、物流等多个环节产生了质的变化,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国大宗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信任程度不够,合作意识不足,导致不能形成统一的农产品链条或者链条形成后难以有效运作。一些环节、行业、部门和地区在供应链决策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出发点,使得大宗农产品物流难以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许多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在实际运作中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
综上所述,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注重韧性建设。供应链韧性的建设需要供应链参与者全体成员协作和配合,其中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尤为重要。同时,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还涉及技术创新、可持续、质量、金融等诸多方面,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将朝着更高效、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商管理系主任、中国农业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