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国企引领作用解决大连市蔬菜价格偏高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本单位负责答复的提案建议逐条答复
(一)保供是关键
1.以销促产、以销定购,构建生产直供体系
我市蔬菜价格偏高、本地菜“外卖”等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流通环节的梗阻致使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导致我市菜农的蔬菜销售渠道和定价权被菜贩子长期把控,无法保证本地蔬菜的多样化、平价供应。因此,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提出“以销促产”“以销定购”,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促进生产端的结构调整,通过铺设平价菜店、公益性零售网点,建立蔬菜供应链一体化智慧平台等实现我市蔬菜的订单直采模式,畅通农民销售渠道,以蔬菜销量的提升来促进本地蔬菜生产结构和蔬菜外购订单结构调整,保证本地菜的“本地销”“平价购”。
2.发挥核心企业作用,实现企业直采直供
目前我市地产蔬菜主要由菜贩地头收购并销售后按销售情况兑现菜农,菜农普遍没有自主定价权,同时,也无法对菜贩子收购的蔬菜流向进行把控。
我们认为,应突出国有企业的核心作用,打造“国企+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变农民“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实现企业与农户“利益共赢”。通过企业直采直供,与村集体、合作社建立紧密的联动模式,引导农户按需生产而实现规模性收购,把控地产蔬菜订单流向本市,起到增加农民收入,有效降低菜价的作用。
(二)平台建设是抓手
1.加快科技赋能,搭建供应链一体化智慧平台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我市农业生产环节粗放松散,流通环节产销衔接不畅等主要问题,借鉴福建“沃农”、河北“蔬菜云”、北京“沃沃”等蔬菜供应链一体化智慧平台成功经验,以完善我市现有国企在建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为抓手,利用平台化供应链大数据管理,以“智慧平台”建设让互联网为传统农业赋能,驱动我市蔬菜流通效率提升,有效解决农民在种植、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促进流通加价环节重塑,倒逼流通环节效率提高和费用降低。
2.推动融通联动,建立立体化流通配送平台
为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保供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通过搭建广泛覆盖城市配送末端的综合性物流大数据平台,建立起“点对点”直供物流模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径,借助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外卖平台,发展“网订店取”“网订宅配”“社区自提”等果蔬流通销售新模式,实现流通渠道配送全覆盖。
3.优化终端布局,补充公益性销售网点数量
(三)压环节减费用是核心
1.弱化地理位置劣势,提升一级批发市场功能
我市一级批发市场最大的堵点问题在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户群体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消费习惯很难被改变。提出远期要充分发挥我市冷链产业优势,强化一级批发市场联通全球农产品采购交易、仓储物流、金融结算等平台功能,打造内外贸一体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集散平台;近期通过政策支持,以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为核心建立产业园区,以企业为目标客群,主动为之,缩短实际物理配送距离,从而达到短期内聚集人气的目的。
2.依托信息化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针对我市蔬菜流通环节过多、加价率高等问题,依托蔬菜供应链一体化智慧平台、综合性物流大数据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蔬菜直采直供模式,密切产销对接,缩短供应链条,压缩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重塑流通环节利益分配,确保各渠道蔬菜低价、快速、保鲜“到市、到店、到家”。
3.强化金融助力,试点零售端价格保险模式
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点,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不高;加之,我市菜农由于负担重、意识弱,加上低收入与高费率的矛盾,菜农普遍对保险的需求低。为改善农户端需求不强烈的现状,避免“逆选择”“道德风险”,起草组认为,可借鉴海南省、福建省平价蔬菜零售保险模式,支持以平价菜店和公益性蔬菜零售网点为试点,设立政策性蔬菜零售价格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助力蔬菜保供稳价的作用,以“无形之手”解决价格传导失灵的问题,引导蔬菜市场按照平价目标销售。目前,人保财险等国有保险公司正在与市商务和农业农村局对接,积极商讨平价蔬菜零售保险试点实施方案。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稳定蔬菜生产规模。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执行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探索保险、金融等多形式产业政策支持,稳定种植意愿和生产规模。二是稳步做好全市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在原有已改造生鲜菜店和农贸市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做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三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能。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构建扁平化流通体系,使我市农产品批发零售体系布局更加合理,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支撑顺畅有力,流通科技广泛应用,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并充分发挥作用,直供直销的农产品比例显著提高,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