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高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是中国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策陆续出台将加速秸秆产业化进程。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中的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提出: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秸秆作为农村重要的固废资源,行动中提到要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通过政策鼓励扶持秸秆综合利用、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建设秸秆收储站,并对秸秆农机、秸秆三贮一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能源化、收储中心建设等提供补助,也为秸秆的利用的推进提供了动力。
三、中国秸秆资源量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其他农副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全球领先水平。进入21世纪,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下,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除2018年由于自然灾害、种植结构调整导致轻微减产外,其余年份均增产,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增”,粮食总产量从2013年的6304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66949万吨,净增3901万吨。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资源量占比较高,或成为生物制造的主要原料。我国秸秆产量近10年来稳定在8亿吨/年,产量远高于玉米年产量。
四、中国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
全球在秸秆利用上都较为粗犷,原料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玉米秸秆一部分(主要是根部)用于肥料化处理,根部以上部分用于制作饲料或直接焚烧。
2020年,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其中肥料化51.2%,饲料化20.2%,燃料化13.8%,基料化2.43%,原料化仅占2.47%,仍有10%左右的秸秆废弃。
秸秆燃料化也是秸秆利用低附加值的表现,目前已经开始被禁止,未来这部分利用占比将继续下降。
六、中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国家利好政策引导下,秸秆综合利用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综合利用成本过高、利用率不高、综合利用结构不合理和产业链短等:
七、中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意识
秸秆焚烧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广大农民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秸秆的资源价值,且以前各级政府也缺乏对秸秆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宣传。因此,在广大农民中积极宣传秸秆的综合利用知识,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形成长效机制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有关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导向,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
3、加大财税补贴力度,降低利用成本
4、多方筹资,加大对秸秆综合开发的投入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投资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富民”工程,首先必须把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各地方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秸秆集中供气、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推广、秸秆氨化或青贮、秸秆基质培育食用菌新技术开发等;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信贷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秸秆深加工项目,延长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促进秸秆利用产业向系列化开发、市场化经营方向发展。
5、加强秸秆利用技术研发,拓宽利用渠道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根本出路,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不断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