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34.00万hm2,秸秆资源丰富且产量稳定。2018年,乐山市秸秆理论资源量134.6万t,可收集资源量108.3万t。全市秸秆以水稻、玉米、油菜、薯类、豆类秸秆为主,以及少量小麦、花生及其他秸秆。其中,水稻秆占46.5%,玉米秆占32.2%,油菜秆占10.3%,薯类、豆类等占9.5%,麦秆占0.2%左右。秸秆利用方式从过去主要用于生活燃烧能源和牲畜饲料,扩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能源等领域,呈现出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总体格局。
1.2秸秆“五化”利用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秸秆收集难度大
乐山市土地总面积12720.03km2,耕地面积27.27万hm2,地貌呈“七山两丘一平”,地块小、田地分散,秸秆资源随同种植业生产情况,呈现不集中、范围广的分布特点,秸秆收集半径大。另外,秸秆本身体积大、季节性产生的特点,加大了秸秆的收集难度,适宜丘区就地打包、就地粉碎、就地离田机械少,人工收集转运成本高。据各区市县测算,秸秆收集、运输、储存、加工成本在200~800元/t不等。秸秆收集难度大,严重制约了秸秆的离田利用。
2.2秸秆比较优势差
秸秆作为原料以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均不明显。秸秆作为生物质燃料原料,其优势不如木材木屑、竹子等;秸秆作为有机肥辅料,其优势不如菌包、棉渣等。使用生物质燃料与使用天然气、使用电相比,在成本上不占优势,且使用燃煤成本更低。峨眉山市园丁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年组织车辆人员收集周边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做有机肥辅料,因耗时耗工,组织收集运输成本达400元/t,价格倒挂后改购棉渣作有机肥辅料。
2.3收储运机制不健全
据统计,目前乐山市共有273个收储点,部分区县覆盖面较广、其他区县零星分散,未形成区域性收集、储运网络,企业缺少持续稳定的秸秆供应保障,且土地租金高或用地指标缺等因素造成收储点建设难,成为又一制约。在收集转运组织模式上,有村组作为主体的,有企业、专合社作为主体的,尚未形成主体、农户、第三方主体、政府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2.4资金支撑力度不够
目前来看,财政资金投入仍不足。从四川省秸秆产业化利用位于前列的广汉市来看,除前期投资成本外,财政目前仍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收储大棚及加工利用秸秆的补贴。秸秆综合利用从宣传、试验示范到收集、贮放、运输、加工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国家层面,秸秆的技术研发和专项规划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地方层面,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和基建项目支撑作用不够;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秸秆产业化利用程度低。经费的短缺,降低了技术服务和指导的积极性,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试验的长期开展。
3对策建议
3.1大力推进秸秆就地就近利用
3.2因地制宜推广饲料化、基料化利用
秸秆作为饲料或用于制作基质,是推动秸秆离田利用的可行方向。可大力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等技术,配上一定比例的碎玉米、豆粕,用秸秆换牛奶。按照全市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粮改饲”结构性调整,生产适应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青贮玉米。秸秆基料化利用也为实用方向,秸秆粉碎后,再经过二次发酵,便成为部分菌类、花木的生长基质。不论是秸秆喂养牲畜后的粪便,还是使用完的菌渣,均可作为有机肥原料用于有机肥生产,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此两种利用方式在实现秸秆二次利用的同时,又能推动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3.3培育市场化运作模式
秸秆的转运可通过多种主体组织实现,市场化运作更有利于政府、利用主体、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可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秸秆收储、转运和处理;或采取“农事服务超市”等模式,通过代耕、代种、代购、代收、代运等农事及秸秆收集储运工作,获取农事服务费及秸秆销售利润;也可采取“秸秆收集专合社+其他专合社”模式,由秸秆收集专合社与农机、植保、种粮等专合社联合,确保秸秆供应;还可建立“企业+收储点”模式,在乡镇建设秸秆收储点,配备相应的打捆、运输设备,聘请专人负责秸秆收集储运工作。通过创新多种模式,引导社会服务组织参与秸秆综合利用。
3.4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其在利用上的局限性,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加快秸秆利用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对开展农用利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合社等予以支持和奖补,对购置秸秆还田、收集、打捆、运输机具实施补贴,特别是适用于丘陵山区应用的机械设备,做到应补尽补。对实施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配套规划建设储运点和储运大棚,提高秸秆的收储加工能力。对于财政资金比较雄厚、秸秆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可研究出台在用地、税收、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进、培育适宜当地发展的秸秆高值化利用企业。对于目前秸秆利用存在的技术瓶颈,应加大科研、示范方面的投入,总结提炼形成成本低廉、利用高效的利用途径,优化激活秸秆全产业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