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山地精作”?为何发展“山地精作”?莲都又是如何打造的?来看一张莲都答卷。
问题导向下的“山地精作”
莲都发展“山地精作”,并不是“一拍脑袋”,而是基于对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和莲都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判断,在问题导向下的路径选择。
问题有哪些?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莲都的地形地貌,较大的地形起伏让莲都农业也面临着山区农业的共性问题——耕地面积少而散,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于莲都。
再来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下降,这个趋势要求农业产业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格局。
莲都的绿水青山
短板要补,长板也要扬。莲都农业产业发展也有着特色优势,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嘱托的先行实践地,莲都是生态富集地区,森林覆盖率76.74%,稳居全省前列。八百里瓯江最美河段穿流而过,全域基本为Ⅰ类、Ⅱ类水,是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9年居浙江省第一。
好山好水好空气种出好产品,处州白莲、轩德皇菊、莲都雾峰等特色农产品成为莲都农业的金名片。截至2022年,莲都已培育浙江省名牌农产品6个、浙江省名牌产品4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2个,累计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154个,打造生态精品农产品240个。
如何扬长补短?“山地精作”,是莲都向机械要效率、向科技要空间,推动丘陵山区农业发展从低效粗放的传统模式向高效精作的现代模式转变的解决方案,也是莲都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莲都区将深入实施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三化并进’战略,在创成省级畜牧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争创粮油、茶叶产业省级示范,为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加装强引擎,持续擦亮高质高效‘山地精作’农业发展金名片。”莲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海勇表示。
“硬件”要好——“双强”行动打基础
“山地精作”,破局点在“山”、落脚点在“精”。“落实‘双强’行动,大力发展适宜山地丘陵的设施农业,是我们打造‘山地精作’的关键。”刘海勇说道。
实施“双强”行动,莲都已探索出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形成了一张张涵盖农产品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图。
山区丘陵如何实现机械化、数字化种植?
依山而建的杨梅大棚
在聚力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山地轨道车、爬山虎、碎枝机、微耕机等适用于山地的小型农机是生产“主角”,还有一个个能实现智能温控、智能补光、水肥一体、自动喷药、棚顶双卷膜等操作的大棚设施。“我们还建立了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配建小型气象站、土壤墒情检测、虫情测报系统等。”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智能检测系统就像是杨梅种植基地的“贴身管家”,一键就能实现“渴了喂水、病了喂药”,杨梅基地的“健康数值”还能在数字驾驶舱实时查看。
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让杨梅品质稳稳的。据悉,技术迭代后,基地杨梅单果重提高60%,亩产增加50%,商品果率提高40%,精品果率提升30%,在首届长三角精品杨梅评选活动中获评“特等奖”。
不仅是杨梅产业,在德跃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修剪机械化率、茶叶中耕机械化率、植保机械化率、茶叶采摘机械化率、茶叶运输机械化率和茶叶加工机械化率实现“六个100%”,亩均节本1000元左右,效益提升40%以上。
如今的莲都,粮食生产的“耕、种、收、装”的全程实现了机械化,今年粮功区粮食产量预计也将大幅提高,底气源自于农业“双强”的扎实落地。随着“双强”行动带动莲都“山地精作”的不断发展,一些农业产业的大好高项目也相中莲都,国家级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分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绿谷食品健康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农业科研平台竞相涌入,茗叶茶叶精深加工、先正达桃产业MPA中心等链主型项目相继落地,4个项目入选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投资总额达21.5亿元。
“模式”要硬——打造现代农事服务中心
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民、种粮大户面临着人工作业效率低、引进机械成本高的难题。如何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化的“山地精作”模式,破解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事?莲都的解法是——打造农事服务中心为牵引,以此重构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走进炜奕农事服务中心,一条智能化育秧流水线、110平方米的育秧暗室、大中型拖拉机、履带式旋耕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机动喷雾器、谷物烘干机、100吨金属粮仓等农机随时待命,接受周边农户“点单”服务,中心还根据莲都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配套各类微耕农机具5台(套),实现了稻麦育、耕、种、管、收、烘、储等全程机械化,打造了集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集中育秧(苗)、粮食烘干、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机维修、农产品检测、粮食仓储的“1+7”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机械化耕作
截至目前,中心已实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5万亩以上,作业面积辐射碧湖、丽新等周边多个乡镇,服务农户超过500家,促进种粮农户人均增收200余元,合作社增收130多万元。
示范带动作用不止于农事服务,通过育秧、农技等服务,炜奕还想周边农户输出更科学的种植方式和更高品质的粮食品种。近三年,中心累计引入旱优3015、浙鲜12等粮食作物新品种20余个,实施再生稻生产等新技术3项,探索“稻+豆”“稻+麦”“稻+玉米”等“稻+N”水旱轮作模式200余亩,亩均效益提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