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

11月4日,神舟十八号乘组成功返回,又有一批新的太空实验样品被带回地球。此前,被送往太空的6粒水稻种子,近期在大田试种中喜获丰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事实上,国际间的种子竞争从未停止过。

对农业大学向往之

你是否还记得,2022年夏天,那个火遍全网的云南农业大学招生视频?视频里,丁习功在炎炎烈日下,操着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为母校宣传:“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都挖地!”可话音未落,画面一转,一台农机正在忙碌作业,他赶忙让身后耕地的同学小声些,这一场景被网友戏称为“招生减章”。

两年多过去了,大众对农业大学的误解依旧存在,认为农业大学只有“种地”专业,认为没人会开开心心地选择农业大学,认为毕业后就业岗位少工资水平低……既然大家都觉得学农艰苦,为何每年仍有众多学子对农业大学心向往之?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从精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到智能化灌溉系统的推广,从无人机植保的常态化作业到大数据在农产品市场预测中的深入运用,现代农业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已然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农业大学培养的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一群扎根田野做科研、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具备先进知识和技能、为保障人类食品而努力的“新农人”;也不再是仅仅破解“怎么种地”的问题,而是加强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解决关键农机装备、核心种源等“卡脖子”技术问题。

“新农人”的队伍中,有不少是“海归”留学生、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和企业家,大家的“集聚”,让农村也不仅仅只是农村。每年旅游旺季,北京昌平区的辛庄村就游客不断,大家或在产业园里体验采摘与制作手工,或是坐着小火车深度游田间地头。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京郊知名的“网红村”。

在北京近郊的田间地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80后、90后,甚至00后,正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职业理想。

现在是育种4.0时代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从“会育种”到“慧育种”,全球种业正在迎来新型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合的“育种4.0”时代。

除此以外,还有航天育种、组培快繁、智慧育种等多种先进技术和平台,让我国优良品种的培育迎来“加速度”,进入“超级模式”。

政府负责搭建平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则是重要后盾,共同让科研成果不再锁在柜子里,让种子在更广阔的田野上开花结果,真正发挥出种“芯”的巨大实效。

电脑上的育种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经说:“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

从许多年前开始,育种就不再只是农业科学家的领域。例如,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兴起后,有这样一群育种人,他们没有农田和种子,只需一台电脑,就能把种子从田间地头搬到电脑上,打造育种“试验田”。

这些“电脑上的育种人”,大部分非农学专业出身,比如,中国农科院南繁院的育种团队,有不少是学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学等专业的,因为想离育种一线更近,他们常驻三亚,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看不见的虚拟世界中,让一粒种子落入“土壤”,通过模拟水分、风雨、气温、土壤等大自然中的一切,让种子生根发芽,育成“新的品种”。

现代农业不再只是下地干活那么简单,也可以是“高精尖”“高大上”的。农业大学作为培养种业创新人才的摇篮,积极新建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培养交叉复合型种科人才,始终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引领学生,最实际的产业需求引导学生。现今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种种因素让农业大学和农学专业不再是冷门。

2024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在生源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这代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现代农业研究感兴趣,看到了农业领域的新天地。相较于别的领域,农业始终存在需求缺口,相较于潮起潮落的行业,农业每年稳定的“榜一大哥”。在北京,一大波“农业职业经理人”正在成为当地农民的好帮手。

小小的一粒种子不仅蕴含着“芯”动能,也装载着“新农人”的初心和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农科学子碰撞在一起,带着满腔热忱,向阳而生,孕育出巨大的力量!

THE END
1.育种4.0时代离我们有多远(关注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从刚出壳的小鸡身上采一滴血或拔一根羽毛,利用该系列芯片检测它的基因组信息,就可以快速鉴定、识别它的品种,并评估它的遗传多样性,进而为地方品种制定个性化的保种方案,同时结合基因组育种技术,能够实现新品种快速、高效、低成本培育。”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转见介绍了其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适用于我国地方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228889440196937&wfr=spider&for=pc
2.国科报告厅育种3.0向4.0过渡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我们概述了植物育种已经实现或可能很快实现的4个时期,一流的育种项目当前处于育种3.0时期。在那里,廉价的全基因组数据加上强大的算法,使我们能够开始根据预测的表现型而不是实测的表现型开展育种。从目前的育种3.0实践转向育种4.0,我们重点关注三个必须回答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zI1NjkzNw==&mid=2247620503&idx=3&sn=ab471cc1a3341354aaecf9577b85c042&chksm=fd266ea868f02ca41700776fa313ace857c9f2bba369f3848eb3d6e3858b1bd839eec85a5c9b&scene=27
3.农业观察数字化育种管理系统对推进育种4.0的效应研究近年来,全球种业发展进入空前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期,生物育种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型生物技术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的育种4.0时代。 世界种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大数据技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131304
4.亿欧智库发布《2022年中国农业分子育种行业发展白皮书》基因分型是分子育种技术产业应用的基础和关键,随着基因测序成本下降与数据分析自动化,中国分子育种产业应用的基础得以逐渐夯实,并推动分子育种产业应用逐渐开展和推广。 逐步迈向“农业4.0阶段”,行业未来发展关键词 面向未来,白皮书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体系分工等多方面对产业发展提出了行业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分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2210271037208
5.农业4.0:智能科技引领下的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农业4.0作为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阶段,标志着农业?产?式的次深刻变?。它依托于物联?、?数据、云计算、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农业?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动化和可追溯化,还极?地提升了农业?产效率与资源利?效率,推动了农业向?效、绿?、可持续?向发展https://www.meipian.cn/56bqmxfi
6.2024年现代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新技术培训班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三年来的成果,加快培育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指导下,南京农业大学将于2024年10月26-30日在南京举办现代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新技术培训班。 https://nx.njau.edu.cn/info/1112/10171.htm
7.玉米育种的历史与未来(修改版)那么以后育种真的就是大数据育种,未来育种就是田间管理(栽培、植保、机械)+数据获取(表型和基因型等大数据、人工智能、5G)+数据处理(数学家,算法、人工智能)。4.0时代数据信息将成为一个种业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和竞争力。 面对育种4.0的到来,应该做哪些准备? http://tsnks.com/Home/Detail?row=51905
8.盖钧镒院士:种业4.0时代要推进三个结合南方+9月23日,第二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2023中国智能育种技术创新”院士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作《种业4.0与种业科技》报告,为中国种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从盖钧镒院士的报告看,中国种业未来的发展,要实现三个结合。一是经典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二是种业与机械、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9/24/c8134802.html
9.育种5.0:人工智能驱动的植物育种革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物育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传统的性状性能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的精准革命(育种3.0)演进,并进一步向遗传信息整合和编辑的育种革命(育种4.0)发展。育种4.0标志着遗传信息整合和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育种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另一方面,育种 5.0 涉及基因组选择、高通量表型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先进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066021/article/details/140970608
10.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成功举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作为主要协办单位,组织举办了主论坛“神农种业国际论坛”,分论坛“育种4.0青年科学家论坛”,以及现场参观活动。“神农种业国际论坛” 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研究员徐云碧、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主持,邀请了荷兰皇家科学与人文学会院士Richardhttps://www.hnagri.org.cn/article-10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