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希捷位于苏州的工厂正式贴出解散公告。希捷在公告中称,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工厂的决定,会根据劳动合同法依法支付赔偿金,1月11至18日办理员工离职手续。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捷苏州)就此成为历史。
不过据媒体报道,希捷苏州的员工对此并不认可,他们集体上街游行抗议,并拉出横幅,打出“黑心希捷公司在盈利状态下抛弃员工”的标语。员工爆料称,希捷没有事先与他们沟通,直接就贴出了通告。
探访现场的媒体记者,发布了有关员工安置的信息。1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在给苏州员工办理离职的现场,看到了希捷无锡工厂招聘的工作台,离职的工人只要在工作人员处登记个人信息,就有机会获得面试无锡工厂的机会。
行业衰落:固态硬盘抢占机械硬盘市场
借希捷苏州关闭,媒体、特别是科技媒体引发了关于硬盘制造企业的一场冷思考。
希捷公司所处的硬盘行业的日渐衰落,也是舆论对此事件频繁发声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已不是希捷公司第一次进行裁员,2015年开始,希捷已经在全球进行了不下五次的大规模人员调整,共计裁员14100人。舆论普遍将裁员视为公司业绩低迷的表现,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官方通报显示,希捷苏州关闭是希捷集团基于整个市场变化和集团自身产能状况作出的正常调整。希捷中国公司发言人张桂琛(KellyZhang)表示,此番最新裁员,是公司在去年7月宣布的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这些重组措施旨在削减希捷公司的全球制造业务。希捷在中国工厂的产品以磁头驱动的传统硬盘为主,但是新型固态硬盘已经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导致近几年希捷苏州公司和无锡公司的订单持续减少,产能严重过剩。通报还称,希捷苏州公司2015年外贸进出口额19.2亿美元,2016年的进出口额12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37.5%。
截至2016年7月1日,希捷四季度收入26.54亿美元,同比下滑9.3%,净利润2.07亿美元,同比下滑17.2%。不光希捷,作为全球第二大硬盘厂商,另一家行业“领头羊”西部数据的日子也不好过。
正式官方的通报,再次引发了舆论对于这个行业的讨论。至于硬盘制造企业的亏损原因,行业媒体分析称:一是个人电脑需求量连续下滑;二是云储存、网络硬盘势头很猛;三是固态硬盘大有取代机械硬盘的趋势,而希捷和西部数据在固态硬盘的转型上显然慢了很多。
避税风波:预先缴税协议“逼走”希捷?
2015年,中国税务报、中国青年报陆续刊登了江苏国税当年对A集团的2.25亿美元税务征缴。后来当地政府也表示所谓的A集团就是希捷。最终希捷补缴2.25亿美元税款(当时折合15亿人民币),并与税务部门达成了APA(单边预约定价安排)预先缴税协议。
这桩征税的旧闻被媒体提及,结合2015年希捷启动了泰国工厂的扩张计划,投资4.7亿美元,扩大一半产能,增加2500名员工,有舆论认为是这一巨额追款逼走了希捷。
“APA合法合规”、“希捷对无锡工厂增资扩产”,这两个关键点展现了税务部门的“潜台词”:希捷集团苏州工厂的关闭,与APA落实并没有直接关系,希捷也没有要放弃中国的生产基地。
苏州模式:传统外商制造业困难加重
希捷苏州的关闭,还让苏州模式、甚至是中国的营商环境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苏州模式一度成为全国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必修课程。苏州模式又被称作“外资经济”,通过招商引资,使得苏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正因为苏州在招商引资时为外资企业开出的丰厚条件,学界认为苏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加坡工业园区能够建立并吸引全球资金和巨型企业。当税收优待不再,苏州的工业用地逐渐饱和、土地优势不再,人口红利消退,在苏州的外商制造业面临逐渐加重的负担。
但结合官方的即时发声,舆论也表态苏州并非没有作为。对苏州模式的质疑,苏州工业园区也在14日的情况通报中作出了说明,表示园区正全面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园区近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经济、积聚新动能、培育新业态,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创新效应加速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