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率先亮相“部长通道”,就科技创新、水利建设、粮食安全、高质量等热点问题回应公众关切。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新三样”出口增速喜人
(图据网络)
说起如何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上挑大梁。阴和俊说,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科技部狠抓贯彻落实,重点推进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胆使用。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给年轻人提供机会、提供平台。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到目前已经有1100多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的,这个数量已经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再比如,在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在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中国“天眼”这些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二是加强培养。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到35岁以下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我们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指标。
三是做好服务保障。比如,尽量减少考核频次,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我国水利建设提速创历史最高纪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
主要包括四大类水利工程项目:防洪工程实施了1308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3282亿元。供水工程实施了1474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5013亿元。灌溉工程实施了5143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1497亿元。
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实施了8039个项目,完成水利投资2204亿元。
李国英说,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们国家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下,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李国英还介绍,《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全国粮食总产量“二十连丰”再创新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唐仁健说,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这样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唐仁健说,实际上我们粮食是“二十连丰”,只要不超过1%的减产就算丰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天也巧,又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我们最近调度一下,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本来就很好的苗情,还高了0.7个百分点,比近五年平均又高了1.8个百分点,现在的形势基础还是有的。”
如何巩固?唐仁健说,抓好四条:
第一,稳面积。这两年我们的面积潜力已经挖了不少,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第二,提单产。把很多技术集成,通常农口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原来搞的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的提升。
第三,优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的公司企业,这样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多种粮、种好粮。
第四,强政策。围绕中央提出的健全“两个机制”,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一是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二是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行全覆盖。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同时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推进央企“高”“质”“量”发展
张玉卓表示,对国有企业来讲,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我想用三个字来讲中央企业今年准备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那就是‘高’,就是高水平的协同;‘质’,就是质的有效提升;‘量’,就是量的合理增长。”
张玉卓介绍,去年央企销售收入40万亿,增加值10万亿,利润2.6万亿,都实现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在投资方面,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2万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9万亿,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全国是3%。“我们以比全国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速,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初步统计,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张玉卓说,今年头两个月,形势持续向好,一些重点行业表现好,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汽车销售量增长15%,水运集装箱的量增长17%,特别是航空、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
张玉卓指出,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我们淡化了对规模的考核,比如说,有些企业过去追求500强排名,但500强实际上是指销售收入“500大”,现在要朝着做强做优的方向来努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功能。中央明确“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我们的目标是,使得中央企业与“三个集中”相对应的资产,能够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功能。
“第三个是‘高’。主要是讲协同,高水平的协同。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200万户。近期,我们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