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制作水平的成熟,短剧行业的故事,终于进入了“高潮”。
文|新腕儿
2023年行将结束,这一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也许答案千差万别,但若要通过数据回顾这一年文化产业的热点,「短剧」,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热词。
相较于传统剧集,短剧的节奏更快、载体更轻量化,更符合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习惯。短剧在2018年兴起,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跃入大众视野。而今,伴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制作水平的成熟,短剧行业的故事,终于进入了「高潮」。
2023是短剧行业充满“速度与激情”的一年。据德塔文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2023年上半年总共上新微短剧481部,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454部。根据Dataeye测算,2023年,国内短剧市场规模相当于去年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二。
回归到产业,新闻热点亦是层出不穷:在国内,爆款短剧演员薪酬水涨船高,横店变“竖店”,越来越多人涌入这里,掀起影视行业下一个小浪潮;在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上线后,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短剧的内容质量与题材问题开始浮现,各大平台开始进一步加强对短剧内容的自审自纠。
那么,「短剧精品化」到底该如何走?短剧的“精品化”仅仅是内容的精品化吗?本文,我们尝试从那些已经可见的短剧行业内容趋势、生意趋势出发,探究短剧“精品化”的变局方向。
短剧行业的出生与崛起,都与注意力经济有关。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内容消费碎片化,时长短、剧情简练、题材轻松的特质,更加适合人们获取内容的习惯,这造就了2018年以来短剧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发展之初,起步更加“简单”的短剧,由于缺乏专业影视团队的支持,内容创作套路化,陷入了“低质量”发展的窠臼;更有一些短剧,为了博人眼球,出现了“庸俗”“媚俗”等问题。
一成不变的“套路化创作”,不仅仅有可能出现价值导向的错位,也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扼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打破套路化创作,也是对短剧剧目内容创新价值的一种回归和保护。
既要差异化,又要吸引人,实际上并不容易。那么,内容「精品化」到底该往哪走?幸而,围绕这一问题,一些影视公司、短剧创作者已经开始实践,并且尝到了一些甜头。从近期崛起的优质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向;
第二,是价值观由浅薄到唯美。此前,不少短剧存在「强行设定」、缺乏逻辑的问题。这样的剧情设置,常常是为了满足用户快感。在这之外,一些创作者发现:“迎合”,并不是短剧创作的唯一思路。今年9月,全网爆红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给出了另一种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挖掘。这部短剧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首集一经播出,创造了仅7天涨粉555万的亮眼数据。
第三,是摄制标准由粗糙到精细。小屏未必小制作,大制作也未必要「特效」,也可以是「大烧脑」。围绕深度需求用户的偏好,打造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精致化内容,也可以让短剧走出“独立行情”。
12月3日在抖音上线的短剧《谁?异能者之三秒未来》,就是创作者对精致化短剧的一次探索。跨越男频女频题材的刻板印象,创作团队尝试融合科幻、悬疑、轻喜剧的新颖复合类型设定,满足了对叙事深度有要求的用户的内容期待。风格有差异化,视觉有未来感,剧情、场景、对白的精致化,让《谁?异能者之三秒未来》甫一上线,便激发起用户的高度认可。
贴合用户内容获取习惯、更高预期的ROI回报,让短剧行业在供给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井喷」。
据德塔文对2023年1-9月的统计,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微短剧数量2007部,其中9月份备案的312部中,都市题材占据本月备案微短剧总量的44.55%。
内容供给变大,竞争自然也就变得激烈。这主要是短剧目前商业模式的“固化”所决定的。或是小程序,或是短视频平台——短剧内容可能接口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让用户被好内容吸引后,不断引发付费订阅,是核心逻辑。
但是,这种商业逻辑的生意「确定性」正在下降——过于依赖「押宝爆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押中爆款想赚大钱不是说完全没机会,但概率确实已经大大降低了。」实际上,人们对「短剧造富」的期待更类似于一种“幸存者偏差”,大量的从业者并不认可“一剧暴富”的说法。关于如何打造确定性的“爆款”,目前也没有可以“拿来就用”的规律可循。
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归到影视行业的创作原点——“内容为王”,反而成为了短剧创作者最可靠的路径。除了寻找好演员、挖掘好剧本,2022年以来,一些短剧行业的新探索者,也在尝试将多元化的内容和新的商业模式相链接,在“大内容时代”,寻找短剧盈利的“新边疆”。
一些创作者开始寻找新的内容载体。譬如,2023年爆火的游戏《糟糕!我被美女包围了》就是探索之一。这款游戏的本质内容实际上是多线程的短剧情节,与传统短剧不同的是,用户成为“第一视角”中的主角,可以自由探索情节内容,且一次付费即可体验完整故事,不会有被“吊着”的感觉。这款游戏好评率94%,堪称“剧情视频+互动游戏”的发展样本。
制作趋于精品化、形式趋于多元化、以创意为主导、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无论如何,短剧行业实现商业上的长期发展,足够的曝光、优质的内容缺一不可。有券商认为,伴随着短剧行业迈向成熟,产业链核心价值将向内容分发环节倾斜。
在解释这个运作模式之前,有必要梳理短剧从立项,到制作,再到投向用户所经历的三方。首先是内容方,即影视公司和IP公司,影视公司负责内容的实际拍摄,IP/网文公司储备的大量网络小说则可以为短剧提供剧本,是内容故事精品化的基石。最后一方是平台,它是短剧获客的重要媒介,是最终通向用户的桥梁,也是短剧商业价值的实际撬动者。
抖音部分短剧
有行业人士指出,今天,在短剧的发行中,投流成本在总成本占比颇高。为了提效短剧发行的「性价」,提高生意的确定性;短剧制作方自然要谋求与核心获客渠道——平台“共赢”。基于行业良性发展和审查、商业需要,一种更深的合作生态正在形成:从单方面的买量博弈,向深度合作的“竞合”转向。
此外,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与平台的深度合作形成更深的获益,甚至在AR、VR领域开启对“玩法”、拍摄技法的探索。
经历了快速、野蛮生长的2022、2023,短剧行业进入了一段重要的、全新的洗牌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暂停后的再启动,为整个短剧行业带来的,是一场冷静的再思考。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短剧正在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真正成为一个内容生意、创意生意。可以想见,比拼创新、比拼内容,出细活、求精品,是这个行业新时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