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五大发展新理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年“两会”舆论场中的热点话题。如何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将新理念落到实处,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来自农资行业的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详谈实践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云农场商城创始人王书平建议
增设测土施肥直补提高精准度和效率
自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项目补贴试点示范的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2年补贴项目结束。“这些年来,我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成效还是相当明显的,初步摸清全国1857个项目县(场、单位)14亿亩耕地养分状况,推广配方肥560多万吨。但这一先进技术并没有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地区仍然停留在试验示范层面徘徊,真正能够实现测土化验、配方施肥的农户所占比例比较小。”全国人大代表、云农场商城创始人王书平直接指出问题。
王书平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补贴不够完善。一、测土配肥试点示范补贴全国累计(2005-2012)投入资金总共为64亿元,在涉农补贴中占比较少,这与测土配肥推广的重要作用不相适应。二、补贴自上而下,多用于采样测试、田间试验、示范展示、配方制定、施肥指导、数据库建立、地力评价、技术培训和组织管理等环节补贴。为此,王书平建议,应增加设置“测土配方施肥直接补贴专项资金”,制定《测土配方施肥直接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年补贴的资金量,改进补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改进直接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即直接从终端抓起,向农民直接补贴。目前,农业补贴多是“普惠制”,建议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着手。简单而言,就是谁种地谁种粮,给谁补贴。彻底改变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的现状,提高补贴效率。除了直接发放的中央补贴资金与地方补贴资金之外,还可以采用给农场主、农户、种植合作社贴息贷款的方式进行补贴。
改进补贴发放验证方式方法,提高补贴精准性。采用对测土配肥用户多个数据交叉式采集验证的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保障实施补贴的真实性、精准性,避免钻制度漏洞的情况,有效减少补贴浪费。具体方式:依据平台实时交易数据(企业提供)+依据包地合同+依据实时种植数据采集、图片采集。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专户管理,严格按预算和进度要求支付资金,规范资金使用行为,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会计科目设置按照有关财务规定执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建议
农机购置补贴应与产业结构优化匹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要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因此替代劳动的技术愈加重要,农机效率自然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
今年“两会”赵剡水议案的重点在农机行业发展上。他建议强化农机购置补贴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匹配,加大对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的补贴力度,加快提升国内农机制造企业高端农机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大对农用机械新能源应用的政策补贴及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国内制造企业设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为加快智能农机大数据应用,有效推动智能农业发展,赵剡水建议制定智能农机大数据应用专项规划,建立数据标准、制定配套政策,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农机作业信息、农业地理信息、气候土壤信息、智能农机决策支持信息等应用功能,统一到一个信息化平台实施管理,实现对农业大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和应用。
为引导和鼓励农机科技创新组织开展智能农机大数据应用,赵剡水建议对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控制、智能化农机电、液控制执行、农机自主导航与控制、农业装备智能化管理云技术等应用研究的企业或单位,给予专项财政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建议
研制加工处理新设备形成秸秆利用新业态
每到收获时节,秸秆焚烧问题总屡禁不止,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除了秸秆饲料化程度低,传统的烧柴方式早已被天然气、煤气等取代外,秸秆粉碎还田的成本高也是导致村民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广泛推行的是使用玉米收获机对秸秆进行粉碎回田,但采用玉米收获机还田秸秆的价格一亩地约70元、80元不等,村民舍不得花这份钱。”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给记者算了算账。
目前,我国每年秸秆资源量约7亿吨,其中: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占21%,还田肥料占36%,饲料占20%,造纸等工业原料占3%,废弃焚烧占20%,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为2.65亿吨。近年来,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税收优惠、专项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有关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但由于秸秆回收缺少高效设备,处理成本高、收益差,使得很多企业不愿介入。
“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肉蛋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畜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饲料缺口越来越大,这个缺口可以由农作物秸秆在内的粗饲料来填补。”姜卫东认为还是有出路的。
当前,裹包青贮与压块制粒是近几年新兴起的秸秆饲料化的新型业态,是将秸秆裹包青贮、打捆、加工成颗粒或块状饲料,打捆、制粒或压块后可使秸秆加大密度、体积缩小,便于贮藏和长距离运输,但其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很低。这是将来实现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建议
推广“互联网+高效烘干”打造全过程解决方案
现阶段我国农机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认为,应结合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历史,农业机械技术和农机企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我国“智慧农业”生产应当提上发展日程,有计划推进“互联网+现代农机”产业化。
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而“农业装备制造的2025”和“农业生产的2025”,两者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面向“中国农业2025”,中国农机行业不再是单一的“卖产品、卖服务”,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即为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解决方案。
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中联重科目前可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
在粮食安全和粮食品质方面,中联重科一直坚持在粮食烘干和贮藏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截至目前,中联重科可以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先进适用的烘干机械,同时拓展到木耳、枸杞等经济作物烘干。同时,中联重科致力于用“互联网+高效烘干”,使作物烘干、储运、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打造“智慧粮仓”模式。
在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中联重科已完成甘蔗、油菜等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下一步将重点拓展牧草、土豆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
王金富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3S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时代将会到来。
王金富告诉记者,中联重科“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公司农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大马力高端拖拉机、甘蔗收获机、节能环保与高效烘干机等高端农机产品自去年以来先后开发成功并投放市场,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竞争优势。